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增强学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抓基层强基础,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展现担当作为。
深刻把握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遵循
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证,是答好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的有力抓手。
1.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神经末梢”,是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基本单位,是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确保高校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政治责任,通过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使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基层党组织是高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准确把握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利用基层党组织贴近师生、了解师生的天然优势,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教育引导党员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表率,引导广大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以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为重点,教育引导学生党员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3.基层党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载体
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优化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等途径和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院系党组织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领导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院系重大办学问题上把好政治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得到贯彻执行。基层党支部通过将组织设置在教研室、实验室、教学科研团队、学生班级、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学生社区等,确保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横到底、纵到边”,不断建强党联系和团结师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依托。
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高校党建工作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效,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委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责任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委团结和联系广大师生的桥梁纽带,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系列部署、提出系列要求,成为落实管党治党重要任务的根本遵循。从中央层面看: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设置、主要职责等方面内容,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家部委层面看: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先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和《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就学生党支部和教师党支部建设作出具体规定;bet36体育备用;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对进一步加强院系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建设提出要求。高校党委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意图和战略考量,坚决扛起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以基层组织之强有力支撑高校发展之基。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教育部党组和省级教育工委积极落实“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通过选树培育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以重点突破辐射带动全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有关高校党委也相继开展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等培育创建,以点带面,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色做法。从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来看,高校党委着重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等出成果,并做到“六个过硬”;院系党组织着重围绕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破除“中梗阻”现象、抓好党建重点任务落实等出成果,着力做到“五个到位”;基层党支部着重围绕严格“三会一课”、创新工作方法等出成果,做到“七个有力”。当前,“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联创和“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三位一体建设,已成为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的重要路径。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的基础保障
作为高校组织体系的关键组成,基层党组织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各类教学科研机构,有利于把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统一到学校党委的部署安排上,形成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提升师生幸福感和满意度等的倍增效应。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也是高校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巩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坚强堡垒,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确保高校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发展。
有效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高校组织体系中承上启下,既与高等教育肩负的时代使命密切相关,也与师生群众关切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从教育强国建设的大战略出发,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出发,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大民生出发,从建强组织体系、优化工作机制、推动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1.发挥“头雁效应”,锻造堪当重任的领导班子
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是高校的中坚骨干,也是党员干部队伍的“主心骨”,关系着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把凝心铸魂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构建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读书班、“三会一课”学习体系,推动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走在前列。把选优配强作为关键抓手。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突出政治强、业务好、品行优、在师生中有威望的要求, 坚持书记懂学科、院长懂党建“双培养”原则,选优配强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增强班子整体功能。要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注重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提高履职能力和领导水平。同时,全面推行民办高校党委书记选派制度,探索“组团式”选派办法,在选派党委书记的基础上,考虑增加选派副书记、纪委书记等领导干部,整体提升民办高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培训提能作为基础支撑。领导班子修炼“内功”、建强“筋骨”,加强培训是关键。高校应把各级领导班子培训作为抓好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提升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把政治监督作为重要保障。围绕“两个维护”,落实“首要职责”,定期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对院系领导班子进行精准“政治画像”,全面开展“政治体检”,对于突出问题及时整改。
2.畅通“枢纽节点”,构建凝心聚力的院系党组织
高校院系党组织是高校落实党委决策部署的中间段,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发挥院系党组织作用,必须把健全制度、高效运行作为固本之举、长远之策。健全院系治理体系。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是院系决定重大事项的基本制度,必须按照示范文本及时修订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明确院系党组织研究决定、前置讨论、政治把关等事项。构建党组织政治权力、行政班子行政权力、教授委员会学术权力、教职工代表民主权力“四位一体”和党、政、学、群四类主体良性互动的院系治理体系,确保办学治院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完善分工协作制度。一方面,加强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主任)沟通交流,应重点做到日常工作经常沟通、重要问题及重要事项决策前充分沟通、紧急事项及时沟通、谈心谈话经常沟通,形成党政工作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涉及两位以上班子成员协同完成的,由牵头班子成员商相关班子成员,研究提出推进落实的具体方案,明晰责任、分工,把握重点、难点和工作推进节奏,确保履职不缺位。强化压力传导机制。高校党委应制定院系党组织管党治党、办学治院的主体责任清单,逐项明确院系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具体责任,压紧压实院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高校党委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督查机制,指导院系党组织落实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等制度,敦促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定期调度通报院系党组织建设情况。高校党委要主动协调解决院系党建和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注重党内监督带动民主监督,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及群团组织作用,畅通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3.激活“神经末梢”,建设全面过硬的党支部
建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形有效覆盖,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举措。强化党支部政治引领。加强知识分子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摸清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整体情况,落实党组织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和教师思想政治轮训制度,建立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学科带头人与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结对机制,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政治引领。加大在低年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充分发挥程序的把关功能,紧盯关键节点,定期分析研判,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针对性做好学生关心关爱,构建全链条的发展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创新支部组织设置。顺应学部、书院、交叉学科等高校内部组织机构的新变化,根据发展需要灵活设置党支部,结合学科团队、科研项目组、学生社团等建立功能型党支部,使党组织更加贴近师生工作和学习实际。注重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加强组织建设,及时设立社区党组织,完善“高校校区—宿舍片区—楼栋社区—楼层网格”的组织链条。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从严从实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加强毕业生党员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
4.夯实“组织根基”,完善稳定长效的保障机制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必须常抓不懈,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重点解决有人干、有条件干、有内源性动力干的问题,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治理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强人员力量配备。每个院系要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配备辅导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 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常态化组织师生党员“四进四联”(进教室、进食堂、进宿舍、进社区,联系教师、联系学生、联系家长、联系群众),推进校院两级班子成员、专任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育人理论下沉学生社区,在实践育人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专项经费投入。根据基层党组织党员人数统筹安排党建专项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并建立稳定的经费增长机制。加强对院系分党校、党员活动室、党员资料室等阵地建设的投入,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加强考核评价管理。建立健全院系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党建工作情况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评定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坚持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院系数量多的高校现场述职要实现周期性全覆盖,院系数量较少的高校每年都要组织院系党组织书记开展现场述职。抓好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坚持真述真评,学校党委根据述职评议、日常了解、监督检查等情况,对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形成综合评价意见,并按照“好、较好、一般、差”确定等次。对履行责任不力、党的建设长期薄弱的,严格依规依纪追究院系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领导责任。加强政策激励保障。高校党委应将党务和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落实职务职级“双线”晋升等政策,对高校党务工作者承担的党务工作计入工作量或纳入绩效考核,其党务工作经历作为重要的基层工作经历,真正让这支队伍腰杆硬起来、能力强起来、作用实起来。
5.突出“榫卯契合”,营造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发展生态
高校基层党建要聚焦“一融双高”,推动党建工作目标与高校使命任务相融合、党建工作载体与教学科研管理机构平台相融合,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担当作为。推动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站稳人才培养的政治立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把关作用。在人才培养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系统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将党建工作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在人才引进中,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考核作为必要前置程序。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度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组织院士专家、先进人物等上讲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之中,推动思政课堂、专业课堂与网络课堂同向发力,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志向。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2.0,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形成党建引领、人才培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推动党建与科研攻关深度融合。聚焦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强化有组织科研,依托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设置师生党支部,通过党组织高效统筹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力量,强化党组织的创新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搭建党建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新型平台,实现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师生参与,增强科研工作凝聚力向心力,确保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加强党员科研骨干的培养和选拔,在科研一线成立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示范岗,鼓励他们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建立健全高校党建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创新搭建党员先锋工作站、“党建+”社区服务项目等党建与社会服务相融合的平台和载体,以项目化方式促进社会服务资源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确保服务精准到位、高效有力。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鼓励师生党员在社会服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充分展现新时代高校党员挺膺担当的良好精神风貌。
【作者:周静,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原载2025年第7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