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4日,由成都理工大学主办,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19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于学校九教学术报告厅举行。多吉、王成善、杨树锋、侯增谦、丁林、彭建兵、殷跃平、方小敏、唐菊兴等多位两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清友,校长许强,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曾英、侯明才出席会议。会议还吸引了大量业内顶尖专家学者参与,来自全国8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相聚蓉城,共话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前沿。
本次会议聚焦“青藏高原及周缘‘原-山-盆’系统与资源环境”,共设8个专题,涵盖了深部圈层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特提斯演化与“原-山-盆”系统形成、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地貌-气候环境演化、战略性矿产资源及绿色利用、构造-沉积耦合与能源、生态系统演化与生物多样性及人类适应、地质灾害链生机理与防治、重大工程与环境治理等。学术交流包括“大会报告”“分会交流”“专题讨论”“展板交流”四个部分,会议全程通过微天府线上直播。
刘清友代表主办方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院士、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成都理工大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近70 年来相关科研成果丰硕,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后,学校立足地缘与特色创新发展,取得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他期望,在本次学术盛宴上,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学术前沿、交流新思想,为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翻开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王成善代表与会专家热烈祝贺本次盛会的召开,缅怀了为青藏高原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科学家,并回顾了历届青藏高原学术年会和中国人的青藏高原地质研究。
侯增谦、丁林、殷跃平分别作题为“青藏高原向东生长与成矿响应”“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理及环境影响”“青藏高原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链研究”的主旨报告。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成都理工大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最早、并长期坚持青藏高原研究的单位之一。近70年来,成都理工大学扎根西部,长期围绕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原-山-盆”系统开展科学研究,在青藏高原演化与全球变化、深部动力与多圈层作用、青藏高原矿产-能源、青藏高原灾害-环境等领域形成了优势特色和稳定的研究队伍,建立了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系列奖项。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为推动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的交叉研究与创新发展,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强化有组织科研,大力实施“珠峰科学研究计划”“珠峰人才计划”等,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突破性成果,并解决了诸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理论及技术难题。
西华大学刘树根教授,中国石化首席工程技术大师、怀柔国家实验室新疆基地副主任郭彤楼,西南石油大学王剑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强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在会上共同交流。
据悉,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已经历19个年头,发展成了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者交流最新科研成果、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成了地球系统科学界同仁年年期盼的学术盛宴。
作者:陈安清 漆乔木 吴秋婷 聂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