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传承“长江王”林一山革命精神与治水理念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烟台,我国现代海洋工程的重要发源地;坐落于烟台的鲁东大学,水利工程学科源远流长。该校水利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其校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林一山。
出生于胶东的林一山,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前半生投身革命洪流,参与组织“一二·九”运动、发动天福山起义、领导胶东抗战,是南征北战、功勋显赫的革命干部。1949年以后,他毅然投入长江治理的伟大事业,牵头组建并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首任主任,成为新中国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治理的奠基人,为葛洲坝、三峡、南水北调等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毛主席称为“红色专家”“长江王”。上世纪40年代初,林一山在担任胶东革命机关领导者期间,曾在鲁东大学的前身胶东公学授课,为该校的水利学科播撒下最初的学术种子与红色基因。
近年来,鲁东大学赓续林一山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与优良作风,传承林一山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创新精神与报国情怀,立足临海区位优势和区域发展需求,协同推动学科资源有机融合、产教科教高效融合、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贯通融合、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
交叉融合、转型升级,塑造学科发展新动能
学校聚焦海洋强国战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国家水安全、“双碳”目标等重大战略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突破学科壁垒,依托水利工程山东省高水平学科,打造了以海洋水利科学与技术为优势的水利环境海洋学科群,形成“水利济世、向海图强”的学科特色,在滨海核电冷源安全、海上航天发射平台技术、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精准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2024年,水利工程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榜单,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积极培育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获批国家级滨海生态水文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山东省河口海岸与核环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相关领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教学科研水平持续提升。
聚焦前沿、科技赋能,开辟服务需求新赛道
学校聚焦山东半岛滨海核电等区域发展需求,编研了包括6个标准的温排水系列行标,出版了《滨海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技术手册》《滨海核电浓海水入海监测预测技术手册》,支撑我国核电从滨海到近海、从开放海域到海湾,并实际应用于核电海淡工程。多支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高校青创团队扎根海岸线、黄三角,有力服务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校企人才共同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中核工程公司等30余家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新增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6800余万元;制定行业标准7个,转让发明专利8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协同发力、培根铸魂,创新立德树人新路径
学校坚持“一融双高”,将思政教育融入水利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弘扬校地红色文化,深化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培养,获批教育部全国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构建了以“党建红引领水利蓝,水利蓝赋能生态绿”为内涵的“红+蓝+绿”育人品牌,推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积极发挥科研团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竞赛等育人功能,获批绿色海工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海工安全省级特色学院;与中集来福士等合作共建实习基地17个;打造“行走海岸线”“沿着林一山的足迹”等科研与志愿服务团队,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河口海岸上;构筑成熟的竞赛育人体系,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126项、省部级奖325项,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广泛好评。
面向“十五五”,鲁东大学将赓续林一山的革命精神和治水理念,立足海洋水利优势特色,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践行初心使命、作出更大贡献!(作者:丛涛 石少伟 许国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