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2023-08-20 16:55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特区式”推进高校全局性改革

王树国

  西安交通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范式,弘扬西迁精神,扎根西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西部振兴、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根基;二是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好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三是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快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四是强化医工医理融合,加快医学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体系建设;五是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部署保持一致。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性、战略性、体系性问题,坚持改革思维,敢于突破常规,学习借鉴“特区”模式,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改革试点高校一定要有改革意愿、思路、基础、实力,给予充分的改革创新空间,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打破体制机制、评价模式的束缚,激发改革创新积极性,让高校办学释放新思想、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的活力。

  建设教育强国,发挥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并解决教育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教育问题对未来的发展影响周期长,一旦差距拉大,很难在短期内弥补,将会严重制约区域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建议在不额外增加中央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增量部分向西部、东北等地区高校倾斜,进一步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强化机制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别荣海

  部省合建是近年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采取的重要举措,通过部省合建机制,“一省一校”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了多方资源的联动支持和集中配置,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治理水平。

  14所合建高校应该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先头兵”和“主力部队”,成为示范带动中西部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一是选好切入点,筑牢基础研究突破的根基,形成面向长远的创新优势;二是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完善创新体系,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三是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提供持续的人才资源。

  部省合建高校多数位于经济条件欠发达省份,依托部省合建体制机制,有助于强化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资源协同支持,汇聚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多方力量,形成新的高等教育治理格局,加快部省合建高校集群的整体性崛起。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部省合建作为引领带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点工程,持续强化政策和资源支持,加快弥补合建高校办学短板。

  二是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持实效,建议各地把合建高校与对口高校的合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高等教育规划,进一步强化对部省合建和对口合作工作的支持与保障,这也是地方政府落实部省合建协议的有效抓手和现实途径。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有计划实施和鼓励一流人才向中西部地区高校流动等,推动部省合建高校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四是开展先行先试,以部省合建高校为试点,强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系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推动中西部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

黄桂田

  如何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结合山西大学办学实际,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深化部省战略合作,强化高位指导。建议进一步完善部省战略合作机制,保持部省合建政策的延续性,推动中西部省份加大对部省合建高校的支持力度,确保部省合建高校得到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在没有直属高校的省份挑起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梁。

  二是融入区域战略布局,强化特色发展。建议进一步增强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政策的精准性,大力支持中西部地方高校立足区域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加快科技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建设,促进中西部地方高校聚焦国家战略,聚焦区域振兴,突出办学特色,实现学科的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三是加大对口合作力度,强化引领带动。建议参照对口支援的经验,进一步完善部省合建对口合作机制,拓展对口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合建高校与对口合作高校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鼓励中西部省份发挥区域和地缘优势,支持直属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项目在中西部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对口合作从“单向输血”走向“合作共赢”。

  四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强化数字教育。建议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进程中,推动中西部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数字化的支持力度,推动东部一流大学支持中西部地方高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为中西部地方高校对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作者系山西大学校长)

进一步提升工程科技人才供给能力

鲁国庆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

  建议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学科体系建设。近两年,部分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学院,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经济等专业。要进一步将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放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来谋划、部署、推动,紧密围绕产业创新升级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建设更多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的一流学科,提升高校研究方向、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

  建议进一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提升工程科技人才供给能力。以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为例,目前仍然存在科技人才结构需要优化,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缺乏等问题。建议以重点科技领域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和高校分别加大对工程科技人才的投入力度和培养力度,提高全社会工程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大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科技人才在人才项目评选、人才荣誉获取、人才政策支持上的支持力度,让他们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建议进一步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的培养规模。工程硕博士是前沿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新生力量和战略后备力量。目前,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主要业务领域对工程硕博士的联合培养需求达300人以上,希望国家及相关高校在工程硕博士的招生计划上对企业加大倾斜力度。同时,支持央企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增设工程硕博士点,扩充其招生计划,在国家急需领域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在工程硕博士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不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作者系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协同推进教育强省与制造强省建设

雷绍业

  近年来,湖南大力实施教育强省制造强省战略,培育了一大批创新人才、产生了一大批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为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了重要人才和技术支撑。但湖南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相对明显,一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源头性核心技术相对较少;二是科研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科技成果与企业及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2022年在湘高校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三是产教对接不精准,技能人才难以及时满足企业需求;四是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对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建议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进一步引导支持高校院所紧盯前沿领域,在原始创新、前沿创新、颠覆性创新等“卡脖子”技术方面给予制造业更多支持,帮助制造业加快完成“跟跑”,尽快实现“并跑”,支持部分优势产业领域顺利“领跑”进入“无人区”。

  二是建议进一步打破身份限制,支持高校教师面向产业需求强化研发针对性,面向市场投身创新创业。拓宽产学研对接渠道,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学技术奖励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等多种激励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建议支持引导高校职校加强与产业部门、企业和园区的对接合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强化专业、课程与产业发展适配性,重点培养工业互联网、关键制造业工艺、工业控制及自动化等方面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是建议国家层面加强人才流入地与人才流出地之间的人才规划统筹和协作,加强人才区域合理流动有关规则和政策的衔接和统筹,引导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各得其所。支持和鼓励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特色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增强其人才吸引力和容纳力。

  (作者系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坚持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

刘子林

  作为西部地方高职院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柳州工业产业背景,积极响应制造强国战略,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学校依托地方产业产教融合的特色更鲜明,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强,“走出去”开放水平更高,办学的路子更宽广,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为产业升级赋能,为城市发展赋能。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推动区域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

  一是建议尽快出台具体指导意见,以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为依托,支持科研院所、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创新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拓宽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相互之间的通道,做到能融尽融,同时制定评价标准,切实提升“融”的水平和质量。

  二是建议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依托,以一定地域为单元,政府牵头,搭建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的“淘宝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产教融合供给侧双方自动匹配,地域单元成熟后再跨区域联通共享。

  三是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完善优化产教在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的相关要素保障政策,规范校企资产融合等问题。各省成立职教出海一站式服务中心,提高人员、设备等国际事务办理效率。同时,从国家层面鼓励支持相关协会做好职教出海项目的规划和标准设计,选择国内的重点优势产业和国外的急需产业,按照“一产业一项目多国家(地区)”方式推广,发挥我国制度优势集中打造中国品牌。

  (作者系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从办“大教育”向办“强教育”转变

赖正文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赣州作为江西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作为拥有230余万名师生的教育人口大市,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深情牵挂的革命老区,在推进教育强国战略中,要从办“大教育”向办“强教育”转变。我结合赣州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建设教育强国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充分调动地方党政建设教育强国的积极性。将部省共建的模式进一步延伸至市、县,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遴选若干教育强国示范市、示范县,给予先行先试政策支持,给予更多的项目、资金倾斜。

  二是围绕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提升教育支撑和服务能力。遴选一批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如赣州的稀土、钨、脐橙等,以战略产业优势区域为承接区,打破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类型界限,打破院校空间分布界限,围绕战略产业实现教育资源与科研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集中融合发展,对承接区予以集中的政策倾斜支持。

  三是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央教育转移支付资金、高校招生计划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加大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教育对口帮扶推进力度,让革命老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不掉队”。

  四是调整国家资源配置结构。将中央财政资源配置的重点,由保障办学的基本需求向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费需求转变。比如,中央资金加大对地方师资经费、人才培养经费、“五育”并举优质课程经费的投入,加大对地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根据学龄人口向城区加快流动的趋势,更加重视和关注城镇教育资源的配置。

  (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贠红卫

  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国家战略性资源。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历经多年创新发展,是一家掌握所有钾肥生产技术的企业。在多年发展中,我们认识到,必须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支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支持高校建设。针对青海地区高等学府较少、对本地区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的实际,给予青海高等教育政策倾斜和支持,培养更多高端人才。

  二是支持校企联合。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交流平台和校企对接机制,支持高校学者在企业任职、挂职,与企业共建更加切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组建由企业、高校院所等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战略联盟,加速企业由“资源开采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三是支持校招企用。由学校按照国企人才需求,招聘和培养企业发展所需高端人才,国企则在高校设立科研奖金和支付科研人员薪酬,而科研人员作为学校教师隶属高校管理,借助学校平台帮助国企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四是支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校企联合建立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让创新和市场、科研和产业、科学家和企业家更好对接联合,打造行业龙头企业牵头、高等院校支撑的创新联合体。

  五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家层面制定国企与国内高校开展联合攻关的支持政策,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克+成果转化”体系,并在课题立项、项目审核、建设报批、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国企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作者系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报 2023-07-19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