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新时代,大学应担起何种文化使命?
2023-08-15 16:28
光明日报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大学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学是人类文明智慧结晶之所在,是创造、涵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现代大学自诞生以来,主要职能从人才培养拓展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新职能,确立了大学作为文化保存、创造、传播主体的重要地位,体现了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学要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和“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华章。

  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论断,是“两个结合”的具体体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历史,就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发展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需要,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和改组的上海大学,为党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后来,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建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华北大学等一批高校,其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央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引领高校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探索,人才培养成效非常显著。

  与此同时,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扎根中国大地”的题中之义。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了清晰的以德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深刻体现,也生动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和“德”辩证关系的理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的人才与现实需求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一些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所需的基础型、创新型、战略型人才供给不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要毫不动摇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高等教育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提升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用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所体现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铸魂育人。这是“两个结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必然要求。

  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重要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其中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代高等教育要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能力,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卫者和传播者,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要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打造一批研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课”,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用好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鼓励研究、传播、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重视本科招生阶段志愿选择对青年志向的影响,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北京大学已将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等优势专业纳入强基计划,选拔培养有志于投身文化传承创新事业的青年学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储备优秀人才。

  坚持涵育学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学理支撑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动荡变革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去向何处成为世界关心的重大问题。

  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如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重大命题。回答上述两个问题,需要深刻理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也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独特资源。高校要统筹用好专家学者、图书文献、课堂教学、青年学生等力量和优势,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等多个角度挖掘、阐发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其中跨时空、超国界的文化精神,使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特别是要通过精深且富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致力于解决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学理方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学理支撑。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刻演进,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科学在社会范围内广泛应用,也给人文学科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北京大学在文科学科建设实践中倡导新的教育和学术方式,突破传统范式,推动数字与人文相融合,建设了语言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文理交叉融合平台。《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等一批建设成果已初步显现。

  坚持开放包容,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搭建沟通桥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我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事业是中国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生动写照,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要更加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国际合作,加快培养懂中国、懂世界和造福国际社会的优秀学子。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的留学生回信,是希望留学生们加强交流、互学互鉴,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为深化国家间友谊与合作积极贡献力量。

  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教育对外开放的作用,改进质量效益,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要通过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学理支撑。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北大面向留学生开设《中国概况》等课程,引导他们“在中国看世界”和“在世界看中国”;在福建、云南、新疆、北京等地设立交流实践基地,组织留学生亲身感知中国式现代化。北大把2023年确定为“国际战略年”,努力发挥“教育外交”“科技外交”特色优势,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促进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间的真诚交流,共同为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谐与世界的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

  (作者:龚旗煌,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