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访 ||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申屠永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切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陈显婷 赵小倩 编辑 陈彩霞)申屠永庆,1986年6月毕业于杭师大政史系政教专业,哲学学士,教育领导学硕士,中共党员,现担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专家,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曾先后任杭十四中党总支副书记,浙大附中党总支书记,杭四中党总支书记,杭州市源清中学校长。
1997年8月获得杭州市第九届优秀园丁,2003年6月获得杭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14年9月获得浙江省第二十五届“春蚕奖,2017年11月获得感动杭城十佳教师,2019年9月获得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
1995年参加教育部全国骨干政治教师研修班,在2002年-2016年分别参加了浙江省中小学“5522”名师名校长计划培养人选高级研修班、杭州市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高级研修培训班、浙派名师名校长培训、第三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校长培训、第53期全国高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
撰写发行教育专著2部,主编教育书籍20多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等核心期刊12篇,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市级课题10项,省课题研究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学校办学是要有延续性的,要跟随时代的新要求去办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真正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他们铺设通向不同梦想的阶梯,成就他们的未来发展。”
——申屠永庆
【校说新语】
远“屠”长虑
释义:长远周到的考虑和设想。
新意:申屠永庆校长在浙大附中提出了“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育人理念,以及“以完善人格做人,以求是精神做事”的培养目标。对于育人,申屠校长有着长远的考虑,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要把原本不同的人培养成更有特点、更富差异化的人。而学校的角色便是“阶梯”,在关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同时,助他们“启梦”,帮他们“筑梦”,为他们“圆梦”。
在历史文化底蕴如此浓厚的杭州城,有非常多带有“杭州”基因的风景名胜。但若说最有杭州味道的高中,那非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浙大附中”)莫属。因为背倚保俶山而建的玉泉校区就在西子湖畔,还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隔街相望,置身于书香校园总有一种江南园林的恬静惬意,仿佛淡淡的绿树香味就萦绕在鼻翼两周。
浙大附中成立于1947年,其前身为丰子恺、潘天寿等文化名人和社会贤达创立的杭州私立明远中学。在73年来的办学历程中,浙大附中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学校办学是要有延续性的,要跟随时代的新要求去办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2013年8月,申屠永庆就任浙大附中校长,开启了全新的办学之旅。
担任浙大附中校长8年来,申屠校长与师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关系,同学们都非常亲切地称他“校长爸爸”。在师生眼中,他为人严谨细致,平易近人,热爱运动,高度自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大附中,走进这位深耕基础教育领域34年的“校长爸爸”。
年少的务农和求学经历,如今看来实为一笔财富
申屠永庆是在富阳老家的村里读的小学。农村小学里大多是学历不高的民办老师,公办老师极少因而显得十分“金贵”。申屠永庆是个幸运儿,因为他遇见了一位受过专业师范教育的公办老师孙老师。由于孙老师有着系统全面的学科教学方法,所以很多民办老师争相学习,于是,申屠永庆常常能在教室里看到旁听老师的身影。
不过,这样一位在外人看来“高高在上”的公办老师,在申屠校长和其他学生的心目中却是妈妈一样的存在。他说:“尽管她是公办老师,但从来没有看不起农村孩子,反而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和蔼可亲。”正是这位十分优秀的孙老师让申屠校长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成为“像”她一样的人。“这个‘像’,更多的是成为像她那样有学问、有礼貌,谈吐得体、穿着得体、有稳定收入的人,”申屠校长说。
以前农村里的孩子总有一边读书一边干农活的经历,申屠永庆也不例外。“每天早上上学前,我会把家里十几只羊赶到山坡上去放,下午放学后再把它们赶回家。”无论天气好坏,儿时的他都会顺利完成放羊的“任务”,还会利用放羊的间隙,偷偷享受与蓝天白云为伴、与青山绿水为友的乐趣和时光。
江浙地区,每年七八月份总有二十几天是最热的。而此时也是各家各户最忙的“双抢”时节,即抢收抢种。申屠永庆家有7亩水稻田,作为农忙的“主力”,他不仅要收割早稻,还要抓紧时间完成晚稻的插秧。最让他犯难的是犁田,虽然小时候常看外公犁田,但从没正经犁过。由于时间不等人,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摸索。
“费了不少劲儿把地犁完了,我倒是没累倒,可从生产队借的水牛累趴下了,连喝水的兴趣都没了,”申屠永庆笑着说。如今回忆小时候务农的经历,他直感叹,这是另一种财富。因为他从小练就的吃苦耐劳、坚韧务实的精神至今使他受益良多。
1981年,读高一的申屠永庆从理科转到了文科。为了赶上文科的课程进度,他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背书,把课本内容背得滚瓜烂熟,老师讲的知识点在哪一页他都知道,甚至有些关键内容在第几个字也能说出来。仲夏是他读高中时最难忘的,由于蚊虫非常多,身边不少同学为了躲避蚊虫的“亲密接触”想了不少办法。有的把两只小腿浸在水桶里,还有的同学用报纸把腿包起来。“那时候读书真的可以用‘悬梁刺股’来形容,但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学习氛围非常好。”申屠永庆感慨地说。
因为家里经济拮据,他读了两年高中便去参加bet36体育备用了。令人欣喜的是,他成了当年富阳中学应届的文科状元。接到体检电话时,他还在田里干农活。经过多方考量后,申屠永庆选择了杭师大,“师范学校有补贴,离家又近,我可以回来帮忙种田,”当时他心里这么想。
除了当老师,其实,申屠永庆儿时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参军。“村里有不少人去参军,回来之后都从事了很体面的工作。我记得,如果谁家有参军的人,村里会安排专人敲锣打鼓地到军属家中慰问。这在当时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后来,他在高中期间也尝试了一次空军招飞,尽管最终与空军无缘,梦想未能实现,但他从小敢于“做梦”的勇气在现在看来也是十分难得的。
真正的教育是“启梦”“筑梦”“圆梦”,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
1986年大学毕业后,申屠永庆回到富阳中学从教,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让他仿佛回到了年少时求学的日子。1992年,他从富阳中学调到浙大附中任教,正赶上学校45周年校庆。时任校长张绪培梳理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并提出了新的办学精神以及学生的培养目标。这让申屠永庆感受颇深,他意识到,办学要有延续性,要有追求,一切的一切都要最终落到学生身上。
直至担任浙大附中校长后,他也始终贯彻张校长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并不断完善其中内涵。“从大门口进来,抬头就能看到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学会学习、学会负责、学会做人,”申屠永庆说,学校希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希望将这其中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日常的点滴办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1995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全国骨干政治教师研修班,浙江省派了两位代表去北师大参加,当年30岁的申屠永庆就是其中一位。就是这次半年的研修经历,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每位上课的老师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学术造诣极高,教学严谨,表述既专业又充满理性力量, 一堂课下来就感觉像看了一篇精彩的论文。”通过这次研修活动,申屠永庆不仅结识了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和老师,更对教育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内心深处作为一名教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被充分激发。
如今,申屠永庆已走过34年的从教历程,也担任多年校长,他对教育的本质有了独特的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给出的答案是‘启梦’ 和‘筑梦’。”在申屠永庆看来,所谓的“启梦”就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发掘,从而让他们认清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就是基于学生自身优势认知的启蒙;而“筑梦”则是建立在学生个人优势特长之上的,在帮他们“筑梦”的同时,坚持一步一步搭梯子帮他们“圆梦”。
在学生潜能的发掘上,申屠永庆说,学校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发现自己“优势”的最好方式。“课程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课程的构建一定要丰富多样,切近生活,面向未来,并且要立足学生的未来发展。”
2015年,申屠校长提出“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这一育人理念,确立了“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发展策略,立足学生发展,重构育人体系,逐渐使浙大附中形成了“人格与学术并重,本土与国际兼容”的办学特色。
此后,学校自觉深化课改,积极推进必选修课程全面整合的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开设了120多门选修课,建立了1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构建了“西湖情怀”课程群,成立了“西泠印社”“中国茶博”“南宋官窑”等十大课程基地。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是学生亦师亦友的领路人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对于学生的培养,各校也都有符合校情和学情的培养体系。担任校长这么多年,申屠永庆在行走中不断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部在中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过,申屠永庆认为,在国家要求的前提下,学校应提出校本的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并且要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需求。“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这“三会”,就全方位体现了浙大附中学生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申屠永庆说,“会学习”说的是会做学问,有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持续不断的学习力。浙大附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潜能和诉求,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及探索发现的精神。“我们会把握好教学节奏感,不局限,不固守,合理安排一切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校的学习经历富有弹性、充满活力。”
另外,“会做事”说的是学以致用,具有创新意识和劳动精神等;“会做人”说的是会合作,会处理人际关系,有责任感,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对民族、世界和自然有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若想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是一大关键。在申屠永庆看来,能让教育发挥最大效果的就是教师,如果不重视教师的培养,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将没有后劲。确实,教师对于一所学校的意义始终十分重大,一所名校的知名度、影响力也来源于此,申屠永庆说:“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能光靠校长,而是要靠校长领导之下的干部和教师团队。”
对于教师的培养,申屠永庆认为,相比在大学受到的专业教育,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培训更为重要。他说:“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是什么知识都值得教和值得学的。”在这一点上,申屠永庆以身作则,即便是校长事务繁忙,他仍坚持给同学们上好思政课,从不随意布置作业。同时,他还开设选修课,带头开发新课程,促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水平不断升级。
由于深受“求是”精神的影响,浙大附中的教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型气质。在“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育人理念下,教师们在专注教育教学研究、全心全意育人的同时,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发展,关注学生需求,成为了学生亦师亦友的领路人。
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能够在学校享受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一点,还体现在同学们叫申屠永庆“校长爸爸”这件事上。在学校食堂,经常能看到他与同学们共进午餐,聊着学习和生活中的趣事。“我小学时把孙老师当做‘母亲’一样看待,是因为她的亲切,她的优秀品格及专业。现在,学生称我为‘校长爸爸’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申屠永庆说,这个称呼一方面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个称呼说明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在这里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做学生成长的阶梯”是申屠永庆的教育座右铭,他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他们铺设通向不同梦想的阶梯,成就他们的未来发展。
【“校”眼看教育】
记者问:在您看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您又是如何理解的?
校长答:“教育的本质”,这是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个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教育是人类独有的活动,人们会追根溯源,探讨人本、生本、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眼中要有人,有学生,有教育对象,“从学生角度思考一切教育问题”,尊重差异,把原本不同的人培养成更有特点、更加不同的人;教育眼中还要有社会,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活动,它会教会学生合作、交流、相处。同时,培养学生敢担当、会负责,培养学生“以完善人格做人,以求是精神做事”。
记者问:您认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意义是什么?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关键是什么?
校长答:教育培养人,使人能够融入社会,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教育本身有两种功能,一是社会发展功能,二是个体发展功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即体现了这两种功能。这类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和国家发展及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部分,需要构建专门的、完善的培养体系来支撑,需要个性化的课程和良好的氛围来实现。
不过,拔尖创新人才并不等同于竞赛人才,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在培养过程中,“适不适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否违背了教育规律也是值得探讨的。
记者问:如果给您足够的时间,您打算将浙大附中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实现您的梦想?
校长答:我希望浙大附中能在追求“最杭州的学校”的路上不断前进。首先,浙大附中的前身为丰子恺、潘天寿等文化名人和社会贤达创办的私立明远中学,这使其具有丰厚的杭州文化底蕴;其次,学校东倚保俶山,南临西子湖,深受西湖山水的养润,再加上杭州这座城市兼容并包、锐意创新等特点,都对学校的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教育梦想的实现,首先需要自身不断地提高专业能力,抓住各种发展机会,不守旧、求创新;其次,梦想并不是一人能够实现的,需要一群前仆后继、怀揣着同样梦想的同路人共同去实现。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更多年轻教师和干部,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教育梦想的实现赋能、助力。
【我的校长我的校】
杭州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申屠校长一直驻守丁兰校区。从2月13日起,连续十几天他都日夜值班,让原来安排轮流值班的干部安心宅家,直到疫情缓解。其间,他时刻牵挂着全校师生,连续写了几封公开信,鼓励、引导学生和家长,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情怀。
事后大家才知道,那段时间,申屠校长的老父亲不幸病世,夜静更深,他想念父亲默默流泪,但他跟局领导汇报:“老家告知,父亲刚逝,我会听从安排,一切从简,学校防疫的事我会严格落实好,也会做好自我防护。特此汇报,请放心。”这便是一个校长的担当。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教师
“求知、求真、求实、求新、求善、求美”,这是申屠校长对于浙附学子的“六求”,也是他对于自己为人的要求。他总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们诠释什么叫作“样样落实,天天坚持”。就如同莱蒙托夫一首诗所写的:“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追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头顶是金色的烈日”。
我眼中那个“心中有世界”的申屠校长,要永远保持风华正茂啊!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一10班 王泽溢
“为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做贡献”,这是申屠校长的理念,也是引领浙附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政治老师,他真正亲身践行了这一理念,他从不拘泥于课本知识,每一节课都结合当下热点话题,给我们自我思考的空间,因此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幸能在浙大附中读书,有幸能够成为申屠校长的学生,让我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负责,学会做人;学习课本,又学习社会;学会独善,也学会兼济。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一4班 卢阳
【记者手记】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一路的草木葱茏、花繁叶茂让人心旷神怡。刚走到校门口,便遇到了许久未见的申屠校长,第一感觉就是他瘦了很多。他一身藏蓝色西服,搭配纯白色衬衫,老远就跟我热情地打招呼,寒暄了两句疫情期间的防护工作,就直奔会议室了。
采访中,申屠校长仍然是我记忆中那个精明强干的形象。他说起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的梦想,以及小时候在家务农的趣事,真让人忍俊不禁。没想到,他竟然能如此清楚地记得孩提时代的事情。不仅如此,他从小艰难又“有趣”的求学经历,他对教育的理解,还有他对办校的思考等,都让我备受感动。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切教育问题”,申屠校长的每一个办学思路、办学思考的形成,都离不开这句话,如此不难看出,这34年来他对教育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十数年来,他已将自己的教育使命与责任融于学校的发展之中,同时,也与师生一起勤奋耕耘,幸福地收获着。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