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树德莫如滋,浅谈“课程思政”
2019-12-12 14:28: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编辑 赵小倩近年来,“课程思政”蔚然成风,各高校纷纷在政策设计、课堂教学以及评价机制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引导突出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以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而这也使得一些家长与学子产生疑惑,既然大学里设有显性教育的思政课,为什么还要强调隐性教育,突出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呢?

  “思政”与“课程”,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应该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追根溯源,还要从高校的初心谈起。随着时代发展,高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但其初心还是“育人”,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教书育人。“教书”主要指传授专业知识,“育人”主要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互配合,同向而行,不可分割。怎样在“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更需要任何课程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考核评价的全过程都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收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奠定立德树人的坚实基础,正所谓“树德莫如滋”。

  如何做到“树德莫如滋”?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与开发。要以知识教育为依托进行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要在教学中加强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回应与理论阐释,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将思想政治工作同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相结合,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如盐入水、如春在花,蕴含了更丰富思政元素与德育元素的专业课堂,如同精心烹饪过的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让学生大块朵颐,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使他们更加认同、接受主流价值与核心价值,茁壮成长。

  “树德莫如滋”,“课程思政”也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专研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同时,教师更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做他们为学为人的表率。要深入思考、改进教学方法,不宜硬性灌输,生硬地直接给出结论,而应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把核心价值观与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方方面面。推进“课程思政”,就必然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树德莫如滋”,对高校而言,“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在于构筑育人的场域。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上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避免“重研轻教”以及“重教轻育”的倾向。要建立多元、精细、系统的评价体系,既考察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又将学生成长成才情况,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等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从而构建高校“育人共同体”的场域。

  “课程思政”并非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生硬的嵌入或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将价值引领有效融入知识传授的全过程,是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德育,促教师成长为“大先生”、“四有”好老师,促学校成为“育人共同体”的场域,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完善人格、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文作者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 郭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