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名师导航 中职课堂别具魅力
2017-05-06 22:24:00

  “给我们讲课的胡忠英大师上央视《朗读者》了”“能师从非遗大师真的是太幸运了”“老师们研发的系统能更有效地辅导我们学习专业知识”……

  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2016年,根据《杭州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精神,杭州市积极研究制定针对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三名工程(即名师名校长名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方案。杭派名师、非遗传承人、名教学团队等涌现在校园内。名师导航,他们的出现,不仅为学生们带去了别具一格的魅力课堂,还为提升中职教育的内涵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道不尽的“非遗”佳话

  在古代,一个人,一把锯,一支尺,一条线,一块木,就能自称为木工,传统木作根据不同地方的人文差异形成强烈的地方特色,而江南人心思缜密,做工更为细致。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细木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岩,就对这门技艺有着独特的挚爱与理解。

  近年来,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的校企合作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嘉匠烘焙学院、铭品装饰学院、轩驰广告、艾括网络……让同学们“足不出户”,就能上岗实践。尤其是铭品装饰的进驻,让学校的建筑装饰专业从无到有,有了突破。2017年年初,西湖职高又在建筑装饰专业里开辟了一个木工方向,与陈岩大师共同打造木工艺术学院,让非遗文化与职业高中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走进实践教室,墙壁上挂满的木作工具映入眼帘,换上工作服,同学们两两一组,开始听老师上课。陈岩介绍,这学期,自己每周要上6节木工课,高一高二每个年级各3节。从木工文化理论知识开始教起,到指导木材选取,再到传授每样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窍门,一点一点教学。“尽管我们开设课程才一个学期不到的时间,但不少同学已经显露出了他们对于这项技艺的独特领悟,课堂表现让我非常意外。”

  来自建筑162班的郭宇同学受亲戚影响,从小对木工作业就有兴趣。入学后,他积极选择了陈老师的木工课,除了在课上认真学习知识与技巧外,平日里还会利用午休时间,到实践教室练习。“当时打卯的时候,太有难度了,怎么都做不好。最后老师教了方法,先打小一些,再慢慢往外磨,这样就完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郭宇说,这样的木工课让他很受启发,未来也会尝试木工方向的工作,完成自己的心愿。

  陈岩表示,以往的非遗文化进中小学校园是属于知识普及的层面,更多时候达到的是让大家知道这门文化。“而‘非遗+职高’的组合则是更好地从传承角度,让这门技艺保留下来,使之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此外,西湖龙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樊生华、九曲红梅传承人冯瓒玉、知味观传统点心制作技艺传承人丁灶土和赵杏云、最早研究南宋菜的中国烹饪大师叶杭胜等,他们的身影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学校与非遗专家之间的佳话,始于文化教育,终于一脉传承。

  把最纯正的技艺带进课堂

  杭绣,和苏、湘、蜀、粤的传统四大名绣并称为中国刺绣,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剪纸则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视觉上给人以镂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传承中国文化是中职工美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2007年,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与浙江省文化馆开展校企合作,将刺绣、剪纸等非遗项目搬入校园,并聘请省工艺大师余知音、宋胜林到校授课,把最纯正的技艺带进课堂,并运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分阶段进行教学。

  首先,学校以“课堂+社团”的入门方式,组织走班化教学,让课堂与社团有融合的契机,将一批喜欢刺绣与剪纸的学生集中起来,并进行传统工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巧的学习,让一批学生先“入门”。其次,实施“一师一工作室”的模式,大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安排教学内容,并同时引入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订单式教学,让学生跟着大师“边学边做边产业化”。接下来,学校还将采用“嫡传”的教学模式,由大师选择嫡传弟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评,选择专业技能卓越的学生收为徒弟,并将传统工艺的核心技能传授给徒弟。

  一穿针,一引线,课堂上,余大师围绕浙江民间艺术、女红文化及杭州刺绣技艺进行了详细的传授,激发了同学们对这门艺术的喜爱之情,12级的陈怡文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本专业是学习平面设计的缘故,陈怡文同学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在刺绣初稿设计时,她就将平面设计和刺绣相结合。这样的实践,极大地拓宽了她对刺绣的认识,也创新了自身刺绣研究的路线,是闻名校园的杭绣小传承人。

  剪纸小传承人王泽文在师从宋大师、感受过“杭城特色”主题教学法的课堂后,也感慨万千:“初入门时,我们都是以剪刀为主,一把剪子,一张红纸。而宋老师一刀即是一幅作品,这让我大开眼界。最早接触‘刻’的时候,自己还是急性子,怎么都静不下来。如今,两三年的磨练过去了,我的心境也得以沉淀,和从前判若两人。”

  名师团队创新职业教育

  去年,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迎来了一支“高配”专家团队——胡忠英工作室正式进驻校园。胡忠英是杭州G20峰会招待宴会的领衔大师,也是杭帮菜掌门人,拥有五十年的烹饪经历。

  追溯起与中策的“缘分”,胡忠英说,多年来,自己一直是中策的客座教授,早年也给学生们上过烹饪课。因此,将工作室“落户”在中策,也是水到渠成。

  “认真学习烹饪专业的职高学生,其实三年是非常忙碌和充实的。高一理论学习,高二实践学习,高三就要到企业实习了。”胡忠英介绍,工作室就是在学校课程安排的基础上,为同学们的烹饪技能“更上一层楼”而设置的平台。

  工作室日常以菜品研发为主,团队师傅们也会在校园内挖掘“好苗子”,对其进行重点栽培。此外,工作室还会为参加校内烹饪比赛的同学们提供指导,让他们不出校门,就可以接受到大师的“点拨”。

  而在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还有这样一支教学团队,他们将课堂搬到“云端”,学生上课首先得踩上这一朵“云”。

  以往的课堂上,老师授课通过教学课件、视频、教案来展开,焦点都聚集在了教师身上。而实操环节,老师也无法“一对多”,辅导精力也顾不过来,中职教学中如何提高技能教学质与效一直是个难题。

  2013年,“云实训”系统的诞生,基本破解了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个性化教学及自主学习实现难,教学过程指导难、反馈难、评价难,教学资源共享难等问题。

  在老师的简单介绍后,课堂进入实训环节。同学们并没有立刻按照工单上的步骤进行实训操作,而是点开了“云实训”中的视频资源库,观看起了教学视频。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随机点播视频,像吃“自助餐”一样,还可以重复播放自己不太懂的视频,循环学习。

  与此同时,讲台上的教师可以通过“云实训”设备的摄像头,捕捉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镜头,老师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实操时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使用‘云实训’之前,同学们一堂课下来只有作品能保留下来,但是操作过程也很有价值,操作痕迹应该被记录下来。我们在系统里还放入了很多数字化资料,可供同学们自主学习。”负责人宣琪介绍,这个系统由几位电子专业的任课老师历时一年,共同研发。接下来,研发团队还将个性化改造系统,将其适配于计算机专业和数字媒体专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海洋大学 2020-09-23 10:02
湖北省教育厅 2020-08-28 18:14
中国教育报 2017-09-06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