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特稿|加快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2024-11-25 16:21: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当前,随着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与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在“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上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时这样说。

  2024年11月14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传媒大学协办的“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教育部相关司局和单位领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等院校及中学领导、项目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业人员,以及国际组织代表等众多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据悉,该项目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0年发起实施,旨在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宽广国际视野、良好创新精神和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项目秉持人文交流理念,紧紧抓住意识培育、课程建设、学术创新、实习实训、教师发展5个关键环节,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开创“讲座-课程-实训-学术-输送”的全过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项目已惠及300余所高校师生45万余人,成功帮助1200余名学生赴相关国际组织、外国驻华使领馆和跨国企业等220余家单位实习,为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有效助力。”项目服务单位中科浩博国际教育总裁孙中雯介绍说。

  会议期间,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作为项目专委会主任,向中国教育在线介绍了该项目下一阶段的目标和未来展望。

  他指出,项目的最初设计是培养能够胜任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工作的人才,但随着项目的深入,意识到项目能够融入整个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放办学这个更为广泛的议题之中,并为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提供助益。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力量,教育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培养国际化人才不应局限于为国际组织培养人才,而应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放办学。在开放的经济和社会格局下,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治理能力,这是其适应当下及未来时代需要的必备素养。因此,下一阶段,项目将把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家国情怀的中国公民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浦跃朴说。

  为此,项目在下一阶段的设计和与高校的合作方面,将进一步融入高校的国际化开放办学战略。“我们将与高校深入合作,打通国际化开放办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融入合作高校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同时,将我们项目的资源和优势引入高校培养体系,比如,融入高校相关微学科建设,融入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践机制等。”浦跃朴表示。


浦跃朴主任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

  “未来,我们将从实践高校和培育高校两方面入手,持续推进和拓展与高校的合作。此外,项目将在两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拓展更多实习实践基地;二是对接国内国外高校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帮助更多高校推进开放办学。”

  “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我们已有1200余名学生赴200余家国际组织实习,这是过去5年的成绩。未来5年,在项目组和合作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这个数字至少可以到5000人以上,甚至上万。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孩子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项目组织者和老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时不我待。”浦跃朴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积累了不少亮点经验。

  “我们欣喜地看到,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杨薇向中国教育在线记者介绍说。

  “我们第一个送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习的学生引起了全校轰动。从而使得报名项目的学生热情成燎原之势,从刚开始参与项目时的25人报名,后来变成50人、100人,到今年已经有300多位学生报名。”杨薇说。

  据杨薇介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最早一批参与项目的高校,一路走来,积累了颇多心得。“比如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将项目资源,设计成了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效果非常好,现在已经成为了学校的特色微专业。目前,我们已有8个学分的微专业是与该项目合作的,学生们的选修热情也很高。”

  “正如刚才浦校长所说,我们的一个很大的体会是,将项目资源与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整体规划结合,显然是事半功倍的。这一路走来,不仅是我们国际处,还有教务处、学生处等各个相关部门的协同设计,将项目资源充分融入课程建设、实习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渐走出了一条清晰而高效的路径。”杨薇欣喜地说。

  “未来,我们很期待在项目组专家的引领下,继续与学校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将项目资源更好地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培养出更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的高层次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杨薇处长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

  “我们虽然加入项目比较晚,但是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走得比较快。”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许玫说。“制度设计很重要。制度设计好了,整个培养就特别地快。”

  许玫介绍,自加入项目以来,海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也都参与进来,并由分管校领导来主抓这个项目。协同方面,人才培养部门、国际交流部门、后勤保障部门都参与到项目中来。项目设计方面,选修课、微专业、实习实训等都进行了体系化的设计,激励机制方面,包括学分认定、评优评奖、研究生推免等一系列激励政策。

  “可以说,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完善的制度设计保障之下,我们的项目实施效果是非常好的。”许玫说。“第一期就有20位学生参加了线下实训,另外有7位同学,拿到了国际组织的推荐信,有两位学生已经到国际组织去实习。第一期完成之后,第二期、第三期全校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在报名的学生当中,我们也会精挑细选综合素质非常好的优秀学生来加入项目。这些学生回来后的反馈也都非常积极,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全校产生了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在此项目的推动下,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多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同时努力提升全校学生的国际素养和综合能力。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同时,许玫指出,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更多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以确保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能够参与到项目中。“未来,我们学校也会加大对该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优秀学生的经费支持。”


许玫书记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

  “项目不仅为学生的国际化就业提供了支持,同时,通过项目,也极大地提升了参与同学的国际国内就业竞争力。”高层次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同济大学顾问教授王之佳对中国教育在线说。

  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2025届大学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比去年增加了43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严峻。“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尤为重要。近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相关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及综合能力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就业数据来看,有着明显的优势。”王之佳说。

  王之佳指出,据上海市政府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看,中国年轻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很强,但沟通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而项目的跨国跨文化实习实践属性,正好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王之佳说。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际上,不管是国外就业还是国内就业,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都会有突出的就业优势。”

  此外,王之佳表示,胜任力、实操能力、礼仪与规矩等都是重要的就业竞争力,而这些同时也是项目培养的核心能力素养。

  “我相信,有了这些能力,咱们的学生不管在哪儿就业,都会有很强的竞争力。”王之佳说。


王之佳教授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

  此次会议不仅为各参与单位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为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期待更多国际国内高校的参与与国际化优质资源的引入,也期待探索出更多创新的合作模式,推动中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再上台阶,为强国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采访、撰稿:黄卓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教育部 2024-11-25 0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