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立德树人新机制,发布多项成果
2025-07-04 09:51: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7月2日下午,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航天蓝+双链红”主题活动,庆祝闵职院马院成立一周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上海大零号湾工匠学院院长王曙群,新华社上海分社党组成员金丽莉,新华网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方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王爱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前锋,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副校长冯志兰出席活动。闵职院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师参加活动。

闵职院党委书记陈冬发在致辞中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一年来的发展概况以及在思政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成果。他表示,未来闵职院马院将按照教育部、上海市“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要求,提升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水平,将载人航天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着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活动现场,在新华社党组成员金丽莉与闵职院党委书记陈冬发的共同见证下,新华网上海分公司与闵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载人航天精神+”系列课程合作意向书。这一合作标志着双方将在载人航天精神系列课程打造方面开启深度合作,为培养具有载人航天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注入强大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华与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路喜共同发布《闵职院“思政链+产业链”耦合育人第一阶段特色课程清单》。这一特色课程的推出,旨在通过思政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高尚思想政治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起坚实桥梁。

在“航天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立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副校长冯志兰与闵职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迎九共同按下启动键。该共同体的成立,将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机衔接与协同发展,让载人航天精神在不同学段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助力思政教育的全程贯通与长效发展。

活动中,闵职院10位思政课教师与10位专业课教师结对,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共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闵职院AI数字人思政课教师“闵思”也在活动中正式亮相,他将以载人航天精神为重要教学内容支点,与全体思政课教师携手并肩,深耕思政教育领域。

在展示环节,闵职院M24建筑室内设计1班的李世强同学带来了《赓续严同宇烈士精神  永担新时代前进使命》的演讲,生动的讲述、真挚的情感,将严同宇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在场观众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强大力量,也体现了闵职马院立足“同宇学堂”扎实开展实践教学,将严同宇烈士“以文载道、以身许国”的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可传播、可传承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获得2025 年第二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萌新磨课、骨干练兵”全国萌新二等奖获奖的年轻思政课教师宋彦老师对课程做了精彩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张志丹在点评中对宋彦老师的课程设计给予肯定,他认为闵职马院在思政教育创新、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他也对马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希望马院能够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更多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大国工匠王曙群的载人航天精神主题报告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以其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载人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航天人在逐梦太空的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和无私奉献。他的报告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将航天精神融入到学习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结束前,闵职院马院全体思政教师集体朗诵《思政如愿》,激昂的诗句、饱满的热情表达了对思政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的决心与信念。朗诵声情并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本次“航天蓝+双链红”闵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闵职院马院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与特色亮点,更为推动区域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提供了重要契机与强大动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闵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在未来的思政教育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开拓创新,为培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6-25 11:21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6-24 13:23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6-09 09:24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6-09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