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四维五融合”赋能“0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05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网络素养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和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为顺应数字时代潮流,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聚焦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将思政教育融入网络空间,构建并实施“三阶四维五融合”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推动网络素养教育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技术+素养”双强的数字工匠,促进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问题导向,精准调研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2025年1月至7月,学院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和网络素养现状,参与调研的人数达10000余人次。调研发现,大学生主要存在网络安全意识淡薄、沉迷网络问题较为突出(日均上网超5小时的学生占比达23%)、信息甄别能力较弱(权威信源使用率不足40%)以及网络安全隐患突出(年诈骗案例超过20起)等问题。基于此,学院系统设计教育路径,形成《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指南》,并将其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并将网络素养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二)模式创新,构建“三阶四维五融合”育人模型
1.“三阶”递进,精准覆盖全过程
筑基阶段:聚焦“认知与规范”。开设《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网络素养与信息安全》等通识课程,系统讲授网络法律法规、信息安全基础、信息甄别方法以及网络道德模范等内容。同时,组织“网络文明公约”千人签名活动、“晴朗网络·从我做起”主题团课、“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主题班会,安排学生参观网络安全实训基地和防诈VR体验馆,实现大一学生全覆盖。
提升阶段:聚焦“能力与责任”。选拔培养“网络文明先锋”,组建宣讲团,面向低年级学生以及社区、企业开展网络素养主题宣讲和反诈宣传活动。每年5月和9月定为网络安全宣传月,开展网络素养提升“十个一”专项行动,如信息甄别挑战赛、反诈情景演练等。
深化阶段:聚焦“创新与引领”。鼓励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各类数字工具的使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其积极传播正能量,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四维”并举,全面涵养核心素养
认知维度:教授学生高效检索信息的方法、权威信源的识别技巧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如知网、政府公开数据平台等,提高学生的网络认知水平,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定期举办“信息素养赛”“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辨别力。
技能维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真伪鉴别、内容创作及舆情分析等实用技能,强化密码管理、防钓鱼攻击、隐私保护设置等方面的教育。联合属地网安部门开展“校园网络安全月”活动,模拟“刷单诈骗”“AI换脸诈骗”等场景进行演练,学生参与率达到98%。
价值维度:深入解读《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以及网络道德规范等内容,剖析“网络谣言传播”“学术不端”“网络暴力”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坚守道德底线,抵制低俗、极端内容。
行为维度:倡导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理性表达、尊重包容,抵制网络暴力,将网络素养转化为正向网络行为,如理性发言、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监督不良信息等。
3.“五融合”赋能,构建协同育人生态
与思政教育融合:将网络强国思想融入课程思政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发“红色聊职”网络思政平台,打造“青春聊职”融媒体矩阵,整合党史团史学习资源2.1TB,搭建“云端思政课堂”,创作“辅导员讲党史”系列短视频50余部。依托学院鲁西“四史”主题教育馆、大思政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资源,组建师生宣讲队伍,累计开展“红色云宣讲”130余次,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发布红色故事20余篇(部),累计播放量超过10万次。
与专业教育融合:各专业在课程标准中明确网络素养要求,联合海尔等合作企业开设“数字公民职业道德”实践课,建立“大学生专业能力+网络素养”综合档案,记录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运用网络素养的关键成果,如参与科研项目时使用的网络工具及成果、实习中遵守的数据隐私规范、竞赛中版权合规的作品等。
与校园文化融合:连续5年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与网络教育作品推选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摄影、网文、微课、短视频等主题网络作品千余件,累计参与学生6000余人次。创作校园网络文化精品500余件,推送安全教育提醒、心理健康知识等网文2000余篇,浏览量超过400万次。征集“公寓的故事”“廉洁校园”等主题微视频30余部,制作就业指导微课、反诈微课等40余部。
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依托“青春聊职”微信矩阵,推送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品,开展线上心理咨询服务,以其不公开、强渗透等优势吸引学生参与。每月举办“向日葵讲堂”,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同向守护学生健康。将“预防网络沉迷”“应对网络焦虑”纳入心理健康课程与咨询内容,开发在线测评工具,建立预警与干预机制。
与家校社协同融合:通过家长课堂、致家长信等方式普及网络素养知识,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师生、家长共同参观网络安全实训基地、防诈VR体验馆。与社区、公安局等联合开展防范电信诈骗讲座,形成育人合力。对接地方需求,创新“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与蒋官屯街道等共建“党团队协同育人基地”,开展“网络文明进社区、进企业、进小学”活动,宣讲网络暴力、沉迷网络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防范网络诈骗,累计覆盖8000余人次。发起“益Yang童年”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线上一对一”的方式常态化关爱帮扶留守儿童30余名,围绕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版块为孩子们提供特色课程200余节。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学生素养显著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明显增强,对权威信息源的关注度提升了40%;大学生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率下降超过50%;学生在主流平台发布正能量内容年均增长50%,获得市级以上网络文化奖项十余项。学生在实习和就业中展现出良好的网络职业道德和实操能力,如规范使用企业数据、合规运营新媒体账号等,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网络育人生态优化。一是构建了系统化、常态化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意见》《舆情管理实施办法》,对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路径、组织实施等作出系统规划,着力构建具有聊职特色的网络素养育人格局。二是形成了一批特色课程、活动品牌和实践项目。《辅导员讲党史》系列短视频荣获山东高校辅导员讲党史优秀短视频,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拍摄的网络文明素养系列视频被学习强国、青春聊城等主流媒体宣传推广;《黄河岸边是我家》获得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思政优秀作品,《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短视频获2024“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山东分站赛优秀奖,十余篇原创网文被山东省学生联合会、山东青年志愿者等公众平台转载。三是建立了专业扎实的网络思政队伍。“鸿雁领航”辅导员工作室打造线上线下网络育人阵地,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与科学研究,《数字赋能智惠家乡》实践报告获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作品,2名教师被评为“好网民 在山东”榜样人物,育人事迹在网信山东、鲁网、大众网等媒体展播,“网络文明先锋”队伍成为校园正能量传播主力军,青年志愿者总队入选山东省优秀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
(三)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学院获得山东省网络素养基地称号,连续获得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聊城市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连续三年承办聊城市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活动,开展网络文明主题文艺展演、网络安全宣传等主题活动117场,受众达15500人次。“反诈宣传进社区”项目覆盖周边10余个社区,惠及居民数千人,多次获得地方媒体报道。在山东高校辅导员高端论坛、山东省团校青年网络人才培训班上,学院的“三阶四维模式”被多所兄弟院校认可、借鉴和推广。

四、下一步计划
(一)深化AI+素养教育,提升技术赋能水平
依托聊城市网络安全智能(仿真)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开发“网络素养AI实训平台”,模拟钓鱼攻击、信息茧房、AI换脸诈骗等高风险场景,接入校园网络行为数据,如上网时长、高频访问平台等,建立“网络沉迷与心理焦虑”AI预警模型,联动辅导员进行精准干预。同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思政教育场景,如历史事件、红色文化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政教育内容。
(二)拓展“资源融通”网络,深化校企社协同
企业资源导入方面,建设“校企社资源融通数字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学校的“仿真实训基地”与企业的“智能生产车间”远程联动,学生可在学校实训室完成虚拟仿真操作,再通过远程系统参与企业车间的真实生产监控。在社区服务升级方面,拓展“晴朗网络进万家”计划,组织网络先锋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普及网络安全知识、诊断网络安全风险,将素养教育转化为惠民生产力。在家庭赋能计划方面,制作家长版“网络素养慕课”,内容包括青少年网络心理、家庭用网公约等,通过家校平台推送学习数据。
(三)打造“又红又专”队伍,巩固网络育人成效
将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好网民(师生)等纳入网络素养教育与研究智库,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网络育人队伍。开展相关工作能力培训,开发《网络思政微课设计指南》《网络舆情引导案例库》等标准化资源包,出版案例集和研究报告,完善网络育人新媒体矩阵,不断促进网络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