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AI科技 硬核力量 | 走进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3-07-22 17:29:00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近日,山东工程与中国教育在线联合打造了《学长学姐带你看学院》栏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工智能学院,看一下AI科技 硬核力量的风采吧!
  人工智能学院着眼
  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战略
  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和“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对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域
  “云、管、端”关键岗位
  师资力量雄厚
  实训条件优越
  教科研成果丰硕
  为学校新基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
  智能建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4大专业群的升级转型提供发展支撑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形成了“校企协同,十化合一”
  的职业教育专业育人模式
  
  ?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人工智能学院为学校重点建设学院
  始终坚持以群建院
  职业本科专业带动
  专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思路
  校企共建、产教融合
  建成山东省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
  新基建信息技术专业群
  济南市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群
  济南市市校融合战略发展工程项目
  济南市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试点
  济南市双元制试点单位
  学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湛
  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建成山东省教学团队2个
  山东省教学创新团队2个
  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
  山东省教学名师6名
  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2名
  省级优秀教师2名
  济南市优秀教师1名
  青年技术能手2名
  
  ?部分教师获奖证书
  
  ?部分学生获奖证书
  学院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现有公共基础实验室6个
  专业实验室20个
  建成工信部重点领域人才基地
  山东省大数据创新人才基地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
  新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基地建设有单片机/嵌入式实训室
  传感网应用开发实训室
  5G全网实训室、大数据平台运维实训室
  云计算技术实训室、创新工坊
  华为ICT学院(鸿蒙创新实验室
  网络数通实训室、智慧数据实训室)
  6个公共计算中心机房
  以及3个智慧化教室
  在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
  承担校内外技术服务
  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等任务
  并为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
  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所
  学院坚持树立以规范严谨的教学工作
  奠定教研教改基础、以务实创新的
  教研工作推进教学质量的思想
  把教学常规工作和创新意识相结合
  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教改活动
  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教研能力
  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
  山东省共享资源课程
  主持或参与省级教研项目20余项
  授权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
  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29余部
  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
  为更好的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学院整合科研资源、凝练方向、汇聚人才
  强化技术应用创新
  开展社会协作和服务
  以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为平台
  成立山东省高等学校智慧城市
  “时空物联云应用”新技术研发中心
  突出关键共性技术
  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
  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
  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提供力量
  人工智能学院
  一、本科专业
  1.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
  本专业面向物联网工程技术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掌握信息感知、数据传输、智能处理、物联网系统设计等专业知识,具备物联网系统设计、开发、集成能力以及物联网工程项目规划、实施能力,能从事物联网应用平台搭建、软件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和系统运维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本专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中新型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中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产业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推广和维护等工作,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工程意识和科学素质,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3.现代通信工程专业
  本专业面向通信技术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通信网络与终端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掌握现代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系统、5G基站和网络维护等专业知识,具备通信工程项目规划、实施、运维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4.软件工程技术专业
  本专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中新型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应用平台建设、应用程序优化等工作,具备软件工程师职业素质,掌握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网站建设、数据库管理、网络维护、信息安全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软件工程实践、项目规范管理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5.大数据工程技术专业
  本专业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大数据相关行业企业,定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中新型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培养从事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工作,具备数据科学与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的素质,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大数据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6.云计算技术专业介绍
  本专业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云计算相关行业企业,定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中新型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培养从事云计算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工作,具有法律和职业道德素质、学习与创新素质,掌握企业网络架构、云计算平台开发运维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云计算技术专业为培养:面向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云存储、云计算和云运维等技术领域,能够从事云计算平台架构、部署、维护、技术支持与开发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科专业
  1.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专业面向信息产业、商务服务业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等工作,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计算机系统与信息处理知识,具备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大数据应用系统搭建、大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大数据技术
  本专业特色是校企合一、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联想集团建立了1+X认证培养。面向信息产业区域,培养“云计算系统部署、云计算测试与运维、云计算安全服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信息管理与维护人才以及适应信息技术产业如IT、ICT等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本专业开设嵌入式系统开发与智能家居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工程意识和科学素质,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中新型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终端电子产品设计、集成、运维等人员。
  4.软件技术
  本专业培养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具备计算机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掌握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网站建设、数据库管理、网络维护、信息安全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软件工程实践、项目规范管理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专业采用工学结合的“课证融合+项目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华为ICT学院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华为1+X证书培养资质;并与博赛网络进行网络高端人才培养。“互联网+”、“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5G等概念和技术为网络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华为、联想等多个企业合作,有专业的培训团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设计、施工、管理、运维等能力和Web应用开发能力,从事网络工程、网站管理、网站建设、网络应用开发等工作的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6.数字媒体技术
  本专业面向多媒体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影视剪辑等设计服务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掌握交互式多媒体产品开发、平面设计、影视编辑、用户界面设计、信息化课程开发、网站前端开发、动画设计与开发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专业
  1.物联网应用技术
  本专业为校企合作改革试点专业。为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特色,积极探索“1+X”证书制度,将证书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实训过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入物联网实训平台和智慧校园案例和环境检测案例进行物联网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由企业安排具备丰富行业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来担任。培养具备物联网系统设计、集成能力以及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现代移动通信技术
  本专业面向通信、计算机、物联网、电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通信工程勘察、通信设备与网络的运行与维护、信息通信等工作的业务人员,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劳动精神素质,掌握通信设备安装调测、通信网络运行维护、工程规划设计等知识,具备通信设备与网络的运行与维护、信息通信业务管理与维护、项目实施、技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移动应用开发
  本专业面向软件开发、移动开发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软件开发、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产品设计等工作,掌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管理设计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4-04 10:10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1-25 10:35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