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考季到来,“逆向bet36体育投注”、“bet36体育投注倒流”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传统的bet36体育投注一般都是向上考,即“双非”考“双一流”高校,所谓逆向、倒流,是指“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甚至其中不乏北大、浙大、复旦等顶级高校毕业生,报考“双非”高校研究生。
名校光环也不香了?在bet36体育投注越来越“难”的当下,“求稳”似乎比“搏名校”更实际。一些名校本科毕业生不囿于名校的光环,更希望一次上岸提升学历。
“考上”比“名校”更重要,这无疑是bet36体育投注全面bet36体育备用化、社会竞争前置到bet36体育投注阶段背景下一种特别的新现象。一方面是就业难,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学历贬值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金本、银博、铜硕”?
名校研究生文凭“贬值”尤其突出。国内“双一流”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已大幅超过本科,甚至是本科的两倍以上。
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01万,研究生招生117.65万,仅硕士招生量就赶上了1998年本专科招生总量。即便是名校,研究生招生量也在大幅增长,远非当初那么稀缺。
清华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3700余人,研究生招生逾9000人。2022年,复旦大学招收各类新生15651人,是80年代的十余倍,其中本科生4120人,占比26%,硕士8400人,占比54%,博士3131人,占比20%。上海交大类似,硕博研究生招生10800人,合计占比72%。华中科大、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都超万人。
不可否认,今天名校的稀缺度和80、90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1990年,全国一共招了3万多研究生,如今光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四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总数已经超过这个数字。
研究生招生名额的扩大与优质本科生的分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名校研究生的含金量。
民间普遍有名校“金本、银硕、铜博”的说法,显然不准确,但也是名校毕业生“贬值”环境下公众对学历含金量降低现状的戏谑。
说不准确,是因为我们在博士培养质量的把控上还是很严格的,8年未毕业博士常有。目前高校对于延期未毕业达到清退标准的博士按规定进行清退,读研有风险,读博的风险更大。“水”博是很难的,更有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最后因为博士没有读下来,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
“铜”的应该是硕士生,2021年全国博士生招生12.58万人,硕士生招生105.07万人。
此前,多所知名高校在部分学科领域停招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就是对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针的调整:不再把硕士作为高层次研究人员的一个明确定位,主体要变成博士。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的年代,名校毕业生由于稀缺而“金贵”。但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仅以是否为名校学历无法判断人才的稀缺性。头顶名校光环的毕业生多了,名校学位的作用就没有那么绝对了。
近些年,名校硕博毕业生涌入中小学校和街道等引发热议的新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名校硕博毕业生太多了,且去向狭窄。
一方面,研究生学历成了高起点就业的刚需;另一方面,大家都是研究生学历,怎么办?
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学历的相对贬值
据教育部发布《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
我国在1977年建立第一个研究生院,1978年研究生招生数为10708人,当年首批博士毕业生只有18人。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117.65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100倍有余。
大扩招之前的199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硕博)共72508人,2021年研究生招生数是当年的16倍;98年本专科毕业生82.98万人,而21年的研究生(硕博)招生数,甚至已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本专科毕业生总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数飞速增长。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1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1年的15.9万,增长到2010年的47.20万,增长了三倍多;第二个10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再翻一番。
高等教育完全进入普及化时代,使得在人才的稀缺度和学历的含金量上,今天的研究生完全无法与二三十年前的相比,尤其是名校,因为招生量主要在名校。
民国年代,26岁任教北大的胡适月薪有300大洋。以物价来算,今天的北大教授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薪资水平。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胡适之”太少了,知识是被极少数人掌握的。同样,并不是研究生真的“贬值”了,在知识内容量和层级上无疑是更为丰富且优化的,“贬值”的问题在于掌握知识的人更多了。
社会对于人才评价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更加多维,寄希望于名校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是不切实际的。有无名校学历,并不能成为成功的决定因素,学历背后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才是学子在多元化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适合方向、成就自己梦想的起点和基底。
对于个人来说,则需要清楚意识到读研有风险、读研也需谨慎,研究生算是半个科研人员,其实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不适合读研。是否一定要考取名校研究生也是个人选择、个人自由,认清现实,同时考虑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读研是否能达到目的就好,倒也无需太在意“贬值”与否。
本文版权归中国教育在线所有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李璐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