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郭东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化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合作育人
2022-12-05 11:37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作者:


郭东明

  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承载着为中国以及世界工业发展提供国际化人才的使命。当前,我国高校应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合作育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给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更为积极的大国影响。

  一、开启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新愿景正当其时

  第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我国92%的本科高校都设有工科专业,全国普通本科工科专业点数为19447个,在校生人数551万人,本科工科毕业生人数约占世界总数的38%。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数量比俄罗斯、美国等国高出3-5倍,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深化新工科建设,累计实施1457项新工科项目,1100多所院校与近800家企业合作立项3.7万项。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有力支撑了我国制造业第一大国和正在形成的第一制造强国的发展。

  第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国际理念同频共振,专业标准实质等效,人才培养模式和而不同。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要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为毕业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我国工科主要专业领域正在逐步扩大认证范围,采用国际标准,吸收先进理念,使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第三,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具有广阔的发展机遇。我国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具备全产业链的综合优势。国际社会看好与中国的合作前景,期待在工程教育领域与中国大学进一步开展合作。为主动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我国主动布局新工科建设,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工科教育体系,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这不仅将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新的国际竞争力,也会为世界各国的青年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上述三个条件,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新愿景正当其时。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想要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但是如果他们从来没有在中国学习的经历,没有与我们的大学交流合作的经历,想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十分困难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显著的标志,体现在国际学生的规模、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其影响力。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不足,找到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路径。

  第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吸引的优秀留学生规模仍然比较小。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留学生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汉语言、西医、工科成为吸引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但是优秀的理工科学历学生规模,与其他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第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不足。一方面,由于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使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国际合作育人存在不足,影响到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真正的“代理人”,若教师不具备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的教学能力,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工程科技人才。

  第三,中外国际学生双向流动存在着长期的不均衡现象。虽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在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发达国家的优秀学生鲜有到中国大学进行学分或学位学习。以中日学生流动为例,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22年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将近12万,但在中国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仅有6000余人。这与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的目标是存在差距的。

  上述不足主要源于三点原因:

  一是,我国工程教育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等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二是,我国工程领域课程主要以中文授课为主,英文授课比例较低,一些调研结果表明来华留学的工科研究生认为语言障碍是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三是,多数外国学生并不了解我国工程领域的优势与特色,并不了解来华留学能够给自身带来哪些发展。

  三、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体系

  在新形势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在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开展持续性强、惠及面广的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升自然科学和工科专业的留学生比例,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成为真正的工程教育强国。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通过中外知名大学“同窗友情”英才育成计划等国际合作育人新举措,构建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新体系。

  第一,“同窗友情”计划开启工程教育国际合作新愿景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我校首倡中外知名大学“同窗友情”英才育成计划(以下简称“同窗友情”计划)。鼓励中外高校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创新联合培养模式,重点在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推进中外学生双向均衡国际流动,培养大批具有同窗友情的工程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外科学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帮助,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深化实施“同窗友情”计划,为加快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学校bet36体育备用;年出台《关于提高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全面打通中外一流大学培养方案,实现理工科专业国际化办学在学期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水平实现“三个对接”,在培养标准、考核水平和学分设定达到“三个相同”,增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合作渠道。这些措施直接增加了中外大学对理工科学生实现联合授课的可行性,使更多中外学生因“同窗友情”计划而受益。

  第二,构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构建“1体3全7化”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1体”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3全”即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工程教育改革;“7化”(i7)即突出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智能化(intelligence)、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产业化(industrialization)、个性化(individuation)、学科交叉复合化(interdisciplinary)、教学赛训一体化(integration),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和引领全球未来科技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

  通过加强新工科学院、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建设,实施“一院一案”新工科试点改革计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智能+X”、国际化新工科建设模式。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俄乌白、日韩、欧美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为牵引,探索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围绕科技部“111”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等国际科技合作重要平台,结合工程类博士、专业型硕士培养特色实现校内教师和海外专家学者的双向联动,强化工程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建设。大连理工大学依托优势国际化教学科研资源,面向自本科阶段起的全体学生,通过全方位资金支持,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海外求学资源和卓越的海外科研平台,打造本研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后疫情时代创新工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形式

  传统的以人员跨境流动为主的国际交流模式,由于费用和成本高昂,惠及的师生规模始终是有限的。大规模的在线国际交流合作,是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传播到全世界的更具包容性的方式。因此,大连理工大学积极创新工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形式,通过常态化的线上国际交流模式,为师生国际交流提供最充分的机会、有力的保障、丰富的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交流新布局,于2020年11月起,以“夯实学校各学科与海外高校合作根基”为目标,通过创新形式、化危为机,开展全球战略伙伴系列云端交流会,鼓励校内教师邀请海外学者开展远程交流。2021年我校推出大连理工大学“同窗友情”英才育成计划项目,全年开通线上交流渠道,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与海外合作伙伴保持长期互动。截至目前,依托校内各学科的国际化资源,此交流活动共吸引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白俄罗斯、美国、英国等26个国家的100所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开展了134场论坛、580余场讲座,共有1700余名校内师生和1100余名海外师生参加。

  学校形成对日交流合作的鲜明特色,重点打造日本理工科学生来华留学的首选目的地。2021年11月至今,大连理工大学以合作周年为契机,以学科合作为依托,陆续与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等10余所友好高校开展线上周年纪念仪式、学术研讨会、学生论坛、实验室“云参观”、企业就业实习宣讲等云端交流活动。中日高校师生、外交官、教育界和商界代表共4000余人参加,达成科研及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意向25项,对推动后疫情时代中日大学间交流合作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为两国友好交流积累了教育合作成果。

  四、提升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的倡议

  结合我校的实践经验,为提升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以下倡议:

  第一,为促进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外学生双向均衡流动,希望更多中外知名大学参与“同窗友情”英才育成计划。通过该计划,使中外高校搭建更为紧密的国际合作网络,培养大批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的工科留学生,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为解决留学生对我国工程教育不了解的问题,可针对海外STEM学科学生设计一到两周的学科交流、工程训练等短期线上交流,先了解熟悉我国高校,进而吸引留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到我国长期学习,联接两校科研团队、深入推进科研合作。运用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中外合作大学共同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共同建立互通的远程学习、学分转换和日常管理体系,实行中外学生培养过程统一标准;相互间扩大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育人,促进中外学生培育“同窗友情”,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第二,积极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系统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用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引导专业教学,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创新实践能力和全球胜任力,提高中外学生对工程教育教学内容、语言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满意度。

  第三,加快建设适应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的高质量慕课、虚拟仿真实验、智慧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形成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场景下的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新形态。积极寻求校企协同育人,并积极运用企业在融合教学、在线教学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支撑大学开展工程教育融合教学。为师生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教学和实验环境,满足工程教育中师生实时交互的需求,使境内外的来华留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更有成效的学习成果,切实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国际育人合作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11月27日在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报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