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任少波:以高水平创新引领大学高质量发展
2021-11-03 09:11
中国教科院
作者:

任少波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高水平创新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两个大局”交织下的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从使命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创新人才、创新成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期待,高等教育要胸怀“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造就胸怀远大理想的时代新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愿景看,高等教育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新理念新格局迫切需要大学加快以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建设世界主要科技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高水平大学肩负创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高校作为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要在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引领性创新、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才第一资源的优质供给

  创新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新发展阶段,高校人才要着眼国家人才战略,主动适应世界科技变革、社会发展潮流、人的现代化需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实现我国创新人才立足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一是目标重塑,回答好“培养怎样的人”的时代之问。面向未来,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性人才,继承“尊德性、道问学”传统,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人类关怀、创新引领、全球胜任等特质,引导学生实现从追求学分、GPA、深造率向追求卓越转变。二是模式优化,拥抱产业创新大潮。构建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培养环境与机制,强化“接口”,做好“对接”,探索创业型创新型大学培养方式变革,塑造文明守望人、创新引领者、创业弄潮儿、大国工匠需要的特质。三是优化布局,努力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要扎根本土,放眼世界,深入推动国际教育范式的系统性重构,积极拓展教育“在地国际化”,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教育治理,建立全球教育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社会责任共同体。四是质量保障,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标定底线、拉高均线,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优化培养全过程:把好学生“进口”关提升生源质量,与时俱进优化学生培养与思政方案,推进数字化时代教学改革,深化学术引领的探究式学习,建立全过程的质量与预警机制,进一步优化“出口”布局。

  创新创造能力是未来人才适应全球竞争的核心能力。浙江大学致力于培养以创新创造为业、以追求真知为荣的人才,在以下方面开展了探索。一是结构优化。响应国家战略需要,坚决调整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成立了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二是创业实践。点燃学生探索的动力和激情,推动探究性实验、过程性实践、深度性实习、开放性实践教学,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深化本硕博贯通培养和强基计划,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学院。三是品牌塑造。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竺可桢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等“试验田”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擦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教育品牌。四是产学融合。建立工程师学院,深化“四课堂融通”,联动校内外创新创业主体,共建共享前沿知识、产业师资、全球资源,做实学生能力培养和专业学位教育。五是扎根中国。鼓励毕业生走向国家需要的地方,扎根中国大地作贡献。面向国际组织、选调生、国家重点单位、领军企业的人才培养,分层分类做好毕业生就业引导和推送工作。

  创新第一动力的迭代升级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全面创新时代的到来,高校依赖原有的路径难以实现战略突围,必须推动创新范式变革,建设创新型大学。从规模向质量迭代,只有走出指标化、短平快、跟踪式和过度竞争的困挠,才能真正提升学术质量和创新贡献度。从跟踪向引领突破,能否改变大多数领域研究被动跟踪做注解式研究、证实性研究、翻译式研究状态?能否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能否攻入“无人区”、抢占“制高点”?这些都是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从资源驱动向国家战略导向转变,学术研究要防范实际存在的逐利倾向,正确处理好任务导向与自由探索的关系,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从学科造峰向生态创新升级,要通过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整合资源,构建泛在集成创新网络,形成良好的服务网络、文化生态,才能提升大学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学术创新要紧紧围绕范式变革进行凝练和布局。浙大探索的重点方向是:一是引领性创新。凝练面向未来的前沿方向,支持非热点、非共识、非对称研究和创新,形成服务国家战略、能够决胜未来的“杀手锏”项目。对于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具有前沿性、实践性、独创性、思想性的研究。二是交叉融合创新。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大力实施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计划,学科前沿创新和会聚造峰成效初显,聚焦重大战略目标的自发性交叉深入推进。三是有组织创新。打造与世界前沿、国家需求相匹配的科研组织模式,探索PI+团队的有效科研模式,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任务导向相结合,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四是制度保障创新。在科研组织、人力资源、经费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赋予重大团队和负责人更多资源调配权、考核自主权,释放创新激励政策、激发动能活力。

  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对高水平大学而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办学水平、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独特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对以下问题作出回应:对标顶天立地的追求,如何在服务国家中走向学术前沿?如何使更多高精尖成果落地转化?转化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是否通畅?如何在向外拓展的同时坚守育人主责主业?面对四链融合的趋势,怎样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的高效协同?能否畅通创新链向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转化“断点”、涌现创新“奇点”?立足深耕发展的实际,高校与地方应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高校究竟是盆景还是风景?能否从无序的项目合作转化为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浙江大学始终按照总书记对学校提出的“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要求,扎根中国构建以服务为导向的办学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率先建立国内合作委员会、国内合作办公室来强化对社会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基于战略引领的系统性合作。加快构建新型校地校企关系,坚持蓝图共绘、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风险共担。全面优化办学战略布局,打破“低小散”,保证规模适度,建立设置、评估、退出机制,打造高质量高能级平台。持续完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构建雨林式生态,深化一站式服务,发挥资源集群、高强辐射优势,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努力探索特色服务模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打造了一支“又红又专”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涌现出一个教授撑起一个产业、几个教授带动一地脱贫这样的典型案例。

  浙江大学在深耕浙江、提升区域创新能级的过程中,也共享了区域改革发展的红利,擦亮了自身的 “金名片”,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同频共振。未来,浙江大学将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国家区域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勇立潮头、走在前列。

  (本文根据任少波在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的报告整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