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深入推动就业工作数字化升级
2022-06-06 17:02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2022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总量和增量均为历史之最。当前,在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减少,疫情导致线下求职和招聘受阻。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改革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和“需求侧”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有效匹配有待加强。三是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如何创新就业工作模式,破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数字化升级,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举措,对加强数字政府、服务政府建设,对促进全国统一人力资源大市场建设,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实现就业资源供给的全域化。以数字技术整合教育系统、有关部门和社会就业资源,着力打造全国层面数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场”,促进就业资源共享,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就业信息和指导服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有利于实现就业服务全时化。数字化平台可以提供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一站式”、不断线就业服务,缓解线下校园招聘受阻,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就业活动提供便捷的支撑保障。三是有利于促进人岗匹配精准化。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对毕业生和岗位进行精准匹配,利用推荐算法加强精准推送,进一步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四是有利于助力政策决策科学化。充分利用就业数据统计分析,及时反馈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

  2022年,教育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是首期上线的重要平台。该平台是在原“新职业网”和“24365智慧就业平台”基础上的全新升级。平台定位为教育系统及有关部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的综合性平台,旨在为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战线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服务。截至目前,面向2022届毕业生,平台汇集了丰富的就业岗位,举办数十场专场招聘活动,上线“互联网+就业指导”直播课和系列就业指导培训课,提供大量职业测评、职业百科和职业案例,已有数百万2022届毕业生注册使用。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加快推进就业工作数字化进程,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明确平台服务定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作为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努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用人单位招贤纳士提供优质服务。二是着力加强统筹协调。根据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统一部署,科学谋划、整体推进大学生就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大力推进政府、社会、高校、企业之间形成合力、良性互动,以数字化促进就业工作提质增效。三是广泛汇聚就业资源。依托数字化平台,发挥地方、高校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就业资源,实现优质岗位资源充分互联、共建共享。不断建设和完善就业指导优质师资库和职业案例库等就业指导资源,以数字化资源赋能就业工作。四是促进供需精准对接。通过精准算法、大数据画像和智能获取与推荐等技术,将供给侧的高校毕业生信息与需求侧的用人单位岗位精准匹配和有效对接,提升就业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五是确保信息安全准确。通过全国学籍信息库联动学生信息,与有关部门和第三方平台联动用人单位信息,实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的信息可信可靠。六是加强数据分析反馈。通过大学生就业数据统计,分析人才成长规律、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就业与产业的匹配情况,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调整、招生计划安排等提供决策支持。七是提升高校就业战线数字化工作能力。通过试点推广、专题培训、典型示范、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战线数字化应用能力,助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

  (作者:王辉,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6月6日第04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 2022-06-15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