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导学思政”凝聚三全育人合力
2020-06-09 09:18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当今世界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发展和社会变革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交汇期,高校研究生教育既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更关乎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学术指导、成长引领贯穿于研究生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直接关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导学关系作为研究生阶段核心的社会关系,存在于导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既深刻影响研究生求学的过程,还作为一种“师承”关系贯穿于导师和学生的生涯始终。研究生群体相较于本科生群体思想更为成熟、社会角色更为多元,因此解决研究生思政教育,在重视课堂这一核心育人载体的同时,要立足于导学关系,构建符合新时代研究生特点的“导学思政”体系,对于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目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新空间

  近年来,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经验。然而,需要看到当前针对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还存在相互独立、彼此平行的状态;研究生群体的培养场景发生在以实验室、课题组为单位的空间中,其中主要体现为与导师的互动和交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还无法保证研究生的全面覆盖。因此,充分利用好导学互动这个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关键渠道,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协同,发挥育人合力,更是基于研究生培养规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

  导学思政,是以导学关系为载体,以多元化的互动场景为纽带,发挥导学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互动中实现凝聚共识和价值认同,对于导师和学生两个群体都能发挥思想引领效果的思想教育理念,从而实现导学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互支撑,构建符合研究生特点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导学思政”的理念,就是在原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的特殊性,以及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关系结构的视角出发,发挥研究生和导师在思政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拓展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空间。

  凝聚导学双向育人合力

  “导学思政”反映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下,导师既要做显性知识的传播者,更承担着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积极传递包括个人生活、事业选择、价值引领等各个方面的隐性知识。具体实践中体现为通过构建创新多元的导学互动场景,实现对学生和导师双向的思想塑造、行为引导和价值引领的效果,展现出“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学术科研层面聚焦于学术价值引领,是导学思政的基础层次。“导学思政”注重导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增强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科研攻关的过程,实现基于合作者关系的互动关系,围绕重点课题的攻关研究,融入对于人生选择和价值目标的引导和明确,通过课题项目的全流程参与实现对于导师和学生两个群体的共同影响。在学术交流中,导师发挥作为良师益友对学生成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对于真理的求索过程会对导师产生新的启发与思考,帮助导师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培养方式,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理想境界。

  个人生活层面聚焦于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是导学思政的中级层次。“导学思政”重视以非学术环境下的师生非正式互动。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场域不仅局限于课堂,还拓展到社区、运动场、咖啡馆、食堂等各类非教学场所。这种非正式互动较正式互动更容易促使导师和学生形成基于共同兴趣的联系纽带,通过共同运动、共同就餐、共同开展生活类活动加深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加彼此熟悉度和信任感,形成更强有力的情感链接和习惯养成。

  职业发展层面聚焦于就业方向和价值选择引导,是导学思政的高级层次。“导学思政”鼓励师生走出课堂、洞察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导师的科研思维并且收获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明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路径,将个人发展目标放置于祖国需求的坐标体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上述三个层面的导学互动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充分实现下一层次的互动都是达到上级层次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学术科研层面的导学互动是“导学思政”的构建基础。研究生在导师的科研引领下完成从知识的消费者到知识的生产者的角色转换,了解学科知识的边界、锻炼批判性思维方式、培养学术品位与志趣。其次,个人生活层面的导学互动是“导学思政”的有力支撑。通过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师生活动,导师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培育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的人生态度,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最后,职业发展层面的导学互动是“导学思政”的方向引导。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导师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勇做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

  夯实研究生“三全育人”体系

  导学思政的提出抓住了研究生培养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关系。导学关系涵盖于研究生培养的全程,包括研究生的招生选拔、论文选题、出国交流、参加政治活动都可以成为开展导学思政的抓手,蕴藏着开展思政工作的广阔空间。依托导学互动开展思想引领,就是抓住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牛鼻子”,有助于导师与时俱进,更加深入地了解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变化与真实需求,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导学思政的提出打通了原本独立的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体系,形成师生育人育己合力。导师和研究生目前仍处于两个相对独立的思政工作体系中,导师思政体系与学生思政体系虽有交集,但总体上仍未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导学思政理念的提出在两个思政体系间构建了桥梁和纽带,使得师生能够在共同的场域中展开沉浸式沟通交流,从而进一步强化价值认同,一方面更好地发挥导师对于学生言传身教的思想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提升两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形成育人合力,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导学思政的提出以体制创新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用系统、科学、规范的体制保障推进高校思政的科学化发展。导学思政理念打破了原本依托课堂教学载体进行思政教育的单一体制,拓宽了课程思政的实践场域,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促进思政教育协同体制创新,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开拓道路。同时,导学思政模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思政育人大格局。

  作者:杨斌,清华大学副校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清华大学 2022-06-07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