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的10大理由
2025-04-09 09:09
中国科学院大学
作者: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

  国科大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培养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1978年建校以来,所培养的学生有184名当选为两院院士。

  2025年,国科大将在北京、江苏、陕西、四川、河南、湖南、云南、浙江、山东、辽宁、湖北、福建、甘肃、广东、山西、黑龙江、吉林、天津、河北、江西20个省市及内地西藏班和新疆班招收本科生。

从梦想的春天里苏醒
借由时光的磨砺
将逐梦的昂扬雕刻为
我们一如既往的姿态

消融的春雪演绎晨光的折射
勾勒世界的轮廓与真理的锋芒
科学的殿堂里人声鼎沸
因为这里接纳每一颗好奇之心

你好,这里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这条攀向科学之巅的旅程
你的志同道合之友
静候与你同行

  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贯通培养工程

  国科大将深化育人模式创新,深入实施“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贯通培养工程”,即贯通培养。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与培养体系,实现本科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无缝衔接,畅通人才培养“高速路”。2025年录取的本科生,全部进入贯通培养体系。

  贯通培养专项分为两个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有一定的弹性安排。第一阶段(第1-3学年),主要修读本科的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部分贯通课程;第二阶段(第4-8学年)主要修读博士所需贯通课程、跨学科课程、研讨课程,参加前沿讲座等,通过博士生资格测试后,进入博士论文研究阶段;还可根据科研进展需要,再选修少量高阶课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学生在第一阶段结束时,允许学生自愿分流,达到本科毕业要求,为拟退出贯通培养的学生提供传统的本科毕业渠道。

  国科大的贯通培养体系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育人模式,真正实现“去内卷化竞争”的教育改革目标,打造“在科研高原上培育创新高峰”的特色化人才培养路径。

  科教融合的培养体制

  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是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战略使命的重要依托。

  学校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理念,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

  学校建立了一批科教融合学院,推进学校的教育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人才队伍、科研平台高度融合。由高水平研究所承办科教融合学院,在研究所的著名实验室基础上建立学院教研室,承担本科教学培养任务;各个学科凝聚了一大批高水平优秀科学家参与教学总体设计并走上国科大的讲台;直接将研究所最优质的科研资源和智力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实现学院与研究所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科教融合的可持续深入,背后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教学相长”的多赢思路。

  强大的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12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80%是从研究所遴选出的具有教育情怀的一线科研人员,包括院士195人;各培养单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近1.8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300余人。

  从这些优秀导师中遴选出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均为科研一线的优秀科学家,将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融入导师领导的科研团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截至目前,本科生学业导师共1603人,其中院士77人、杰青333人。


李永舫院士(上)、杨焕明院士(下)为本科生授课

  国际顶尖的学科建设

  目前,国科大已有“华罗庚英才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贝时璋英才班—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

  在2025年3月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数据中,国科大全球排名第15位,位列内地高校第1位,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总数达22个。其中,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7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培养理念

  国科大秉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培养理念,通过小班教学、自由转换专业机制、学分制、开设春秋季平行班、“五育并举”,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自由的学术环境,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其中,小班教学具体为每个班级学生数量在30人以内,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关注和个性化的指导;自由转换专业支持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和职业规划,百分百满足学生的选择意愿;学分制是一项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允许那些在学习上表现出色、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在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之余,提前研修研究生课程;部分专业开设春秋季平行班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需求,自愿选择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学习课程。

  国际化的培养平台

  国科大本科生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密集组织到访中国科学院的国际著名学者到学校开展各类学术讲座,二是安排学习优良者在本科第三学年下学期或第四学年上学期,到与国科大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研修。本科生出国交流访学的大学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十余所世界知名高校。国科大每年公费派出一大批本科生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进行交流访学,其中不少学生进入世界排名前10的大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国科大往届本科生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进行交流访学

  全国领先的深造率

  国科大招收本科生,主要是为了造就一批追求科学梦想、献身科学事业、立志科学报国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因此,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本科毕业生中的三分之二可以直接推免保研,每年本科毕业生深造率稳定在90%以上,在国内高校中深造比例首屈一指。

  顶尖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

  中国科学院100多个研究所在国家的支持下,均已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相关实验室。国内绝大部分国家级重大科研设施和装置,也在中国科学院管理下开放运行。这些先进的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同时也是国科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科研实践的平台。每年本科生到数十个京内外研究所开展科研实践,绝大多数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世界前沿科学研究的机会,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


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大科学城装置(部分,从上到下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极低温超导量子器件调控实验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模拟实验室)

  自由转换专业,成就个性化发展

  支持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转换,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截止目前转专业成功率每年均为100%。

  学校实行“三段式”培养,新生入学后一年半以修读公共课程为主,为学生重新选择专业奠定了基础。学生有两次调整专业的机会:第一次,学生在第二学期“主修专业预确认”工作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第二次,学生在第三学期“主修专业确认”工作时,最终选择自己所学专业。

  多维度的导师体系

  本科培养全程实行学业导师制,由院士、“杰青”等杰出科学家担任学业导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业和未来发展,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融入导师领导的科研团队。每一位学生将在日常生活、课程选择、学习方法、科研实践、学风道德、兴趣培养、心理健康、人生理想、职业规划、未来发展等方面,得到导师们的关心、关爱、指导和倾力帮助。由“海外优青”等青年科学家担任班主任,他们侧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情况,帮助学生选择导师、课程、专业,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修读计划和专业规划。

  此外,对于1-2年级本科生,提供低年级辅导课,包括书院导师和朋辈导师。每名书院导师最多只带5名学生,以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朋辈导师每周与低年级学生见一次面,提供课业和专业方向选择的指导。

如果你好奇世界的本原
藏在哪片树叶的脉络里
如果你期待在波动方程中
摸索微观世界的秩序与不确定性

如果你收集一片飘扬的雪花
盯着它的图案考虑对称性美学的意义
如果你盯着蜂巢的甜蜜六边形出神
思考原子排列与工程结构的灵感
是否来自同一段基因里的信息

好巧,不仅是你
也是数十万年抬眼望天的人类
梦见“蘑菇云”时眼角含泪的前辈
更是国科大的我们
接过前辈的接力棒
在一方天地里书写无边际的青春

面向未来
国科大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依托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聚集一流师资队伍
建设一流学科体系
产出一流创新成果
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世界之大,岁月悠长
请你与我们一同用尽办法
把智慧与信仰打磨成历史的不锈钢
这里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
欢迎报考,携手同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3-28 21:30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3-28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