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黄金十年”人才解码 贵州经济增速连续十年全国前列
2021-04-19 15:27:00
贵州人才博览会

  “人才兴,则贵州兴”。根据省统计局在“贵州省2020年主要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17826.5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黄金十年”。截至到2020年,贵州人才总量560万人。



  “人才大汇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贵州坚持党管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奋力推动人才大汇聚,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特别是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奋力推进“人才大汇聚”的新目标。

  据了解,全省人社系统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协调机制,摸清人才工作底数,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启动实施重点人才倍增计划,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打造全省“96567人才服务热线”,启动建设“人才之家”服务平台,发放首批高端人才“优才卡”,筹划开展“人才日”活动,全力打造服务效率最高、获得感最强、体验感最好的宜居乐业人才发展环境。

  采取实施重大项目揭榜挂帅。省和各市(州)提出需解决核心技术难题的重大项目清单,吸引国内外人才揭榜领衔项目建设。

  累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近4万人

  推动万名农业专家下层。自2015年以来,每年选派1万余名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采取集中会诊、订单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发放“优才卡”。向国家和省级高层次领军人才颁发“优才卡”,凭卡享受医疗待遇、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社会保险、岗位聘用、购置汽车、旅游金融政务服务等优惠便利政策。今年春节前,已发放首批161张“优才卡”。

  自2013年以来,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的“质”与“量”均呈攀升势头,成为全省招才引智的重要平台,累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近4万人。

  设立线上线下“人才之家”。线上通过开发高层次人才服务APP,为人才提供网上服务,努力做到人才服务“一码在手、服务全有”。

  线下通过在省人才市场采取一网通办、全程代办、上门帮办等形式,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精准服务。

  开通“96567”人才服务热线。受理“优才卡”申办、服务事项咨询,全程代办人才反映的服务诉求;对人才反映或投诉问题进行收集,并及时予以解决。

  贵州,是一片近悦远来的热土,正在着力打造服务效率最高、服务体验最好、人才获得感最强的人才服务环境。

  人力资源总量已达560万人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4月2日发布的《贵州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84所,在校生40.3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75所,在校生84.02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在学研究生2.77万人。

  2020年年末,全省拥有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5个,院士工作站9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98项,下降10.0%;授权专利34917件,增长41.2%。

  省人才服务局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年,贵州人才总量560万人。

  将首设“人才日”

  记者从省人才服务局了解到,今年4月24日,第九届线上线下贵州人才博览会将正式开幕,聚焦我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招才引智。将首设“人才日”,今年4月23日为贵州第一个“人才日”。今后,将每年4月第四周的星期五设为”人才日”,打造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动,走访慰问专家人才,加快形成全社会爱才、敬才、惜才的氛围。

  实施“十四五”重点人才倍增计划。围绕省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力争到2025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点产业人才、重点领域人才、人才发展平台载体等较2020年实现倍增。

  为高质量发展集聚高水平人才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十四五”新征程已经开启,朝着伟大梦想接续奋斗。3月18日,全省产业重点人才(团队)招引工作专题会召开。会议强调:全力以赴促进“人才大汇聚”,为高质量发展集聚高水平人才。

  全省人社系统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省委全会提出的“一二三四”发展总思路,立足贵州需要和产业急需,重点聚焦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领域和实施“双城记”“强省会”布局人才,刚柔并济、用心用情引才育才,以人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5-19 14:44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5-18 17:36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5-15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