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风雨同舟育 “渔” 苗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践队与盛鳜渔业共绘振兴图景
2025-09-10 17:07:00
中国教育在线
  台风 “韦帕” 过境的清晨,佛山高明更合镇歌乐村的盛鳜渔业有限公司渔场里,风雨裹挟着泥水肆虐。然而,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爱渔说 —— 高明渔业特色实践队” 的队员陈金均却丝毫没有退缩,毅然跟随渔场工人一起蹚进齐腰深的鱼塘。他们深知,持续高温已导致部分亲鱼性腺提前萎缩,而台风带来的短时降温,正是人工催产的 “黄金窗口”—— 抢捞下今年夏天最后一批可催产的亲鱼,是眼下最紧迫的任务。
  “一二三,起!” 陈金均与渔场工人齐声喊出的号子,冲破了风雨的阻隔。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亲鱼装入网箱,每一个动作都紧绷着神经:既要避免亲鱼受伤,又要加快作业节奏。雨珠顺着脸颊滑落,泥水浸透了衣裤,可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的活。这场与时间的 “抢捞战”,不仅让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渔业生产的艰辛,更让他们深刻读懂了劳动人民顺应自然、善用规律的智慧,也愈发坚定了他们用专业技术助力现代渔业发展的决心。
一、深耕一年,校企携手谋 “质” 变
  这场风雨中的默契协作,并非偶然邂逅,而是始于一年前的双向奔赴。早在 去年暑期,“爱渔说” 实践队便开启了高明渔业调研之旅:队员们足迹遍布全区 15 个自然村,累计行程 626.7 公里,只为摸清当地渔业发展的 “痛点” 与 “潜力点”。在调研途中,当地知名鳜鱼苗场 —— 盛鳜渔业,凭借优质却未充分发挥价值的亲鱼资源,吸引了实践队的目光。
  海洋与渔业学院院长方彰胜多次带队深入渔场实地考察,当看到那些优质亲鱼因技术瓶颈未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时,他当即提出:“要让好鱼苗‘长得壮、养得靓’,必须从种质改良抓起!” 这一观点与盛鳜渔业的发展需求不谋而合,双方很快达成合作,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图2为7月16日实践基地在高明区农业农村局渔业股负责人陈海冲、高明区团委赵文静、更合镇团委陈梅云及歌乐村书记陆志文及学院师生代表共同见证下正式揭牌。
  根据合作规划,未来 2-3 年,实践队将充分发挥生态养殖、水产技术等专业优势,助力渔场完成智慧渔业设施升级,开展亲鱼种质优势鉴定,并提供引种、繁育到种质提升的全流程技术指导。“高校的专业知识,正是我们渔场突破发展瓶颈的‘科技翅膀’!” 盛鳜渔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乡村企业对人才与技术的迫切渴望。
二、塘头课堂,让专业技术“落地生根”
  “亲鱼催产要精准控制激素剂量,水温 22 - 28℃时效果最佳……” 在盛鳜渔业的孵化塘边,队员们围在技术员身旁,认真记录亲鱼催产的每一个步骤。实践队把课堂搬到塘头,那些看似枯燥的“鱼类人工催产技术”,转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实操场景:
  他们观摩孵化设施的水循环系统,那精密的管道和巧妙的设计,让他们不禁感叹现代渔业的神奇;他们学习如何通过显微镜观察鱼卵受精情况,当看到那一个个微小而充满生命力的鱼卵时,心中满是震撼;他们协助检测养殖水体的 pH 值与溶氧量,用精准的数据为鱼苗的生长保驾护航。
  “以前在实验室看的是标本,现在在塘头接触的是活鱼,才算真正懂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队员陈泊全的话,道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而渔场工人也常常主动围上来,拉着队员们问:“这水质检测的新方法,能不能再教我们一遍?” 知识在师生与工人之间双向流动,让校企合作不仅有 “技术硬度”,更有 “民生温度”。
三、创意赋能,让 “盛鳜” 招牌亮起来
  “盛鳜鱼苗,长得壮,养得靓!” 如今走进盛鳜渔业场区,这句朗朗上口的标语总会先映入眼帘,旁边的墙绘更是生动 —— 灵动的鳜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里藏着成群的小鱼苗,仿佛在追逐着丰收的希望,让原本朴素的渔场多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面墙绘,正是实践队为渔场量身设计的 “活招牌”。
  除了墙绘,队员们还围绕 “生态养殖” 理念,为渔场打造了一系列品牌形象升级方案:设计全新公司 LOGO,以鳜鱼剪影融合水波纹元素,既凸显渔场特色,又传递绿色养殖理念;制作广告宣传牌,详细标注鱼苗种类、生长周期、品质优势,成为客户考察时的 “第一份名片”;甚至还帮渔场梳理了鱼苗养殖流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手册,方便工人学习、客户了解。
  “现在来买鱼苗的客户,一进场区就说‘你们场又有文化又有品质’!” 盛鳜渔业负责人笑着说,脸上满是自豪。创意赋能让 “盛鳜” 招牌越擦越亮,也让渔场的品牌影响力一步步提升。
  从台风天里抢捞亲鱼的 “应急支援”,到塘头课堂上的 “技术传帮带”,再到品牌升级中的 “创意赋能”,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正以专业为笔、以青春为墨,与盛鳜渔业携手,在高明水乡的田埂鱼塘间,绘就一幅 “渔兴乡村、渔富百姓” 的振兴图景。这场校地联动的实践,不仅是 “百千万工程” 中青年力量的生动实践,更书写了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青春答卷。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何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