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繁体版新书在南国书香节发布
8月18日下午,2025年南国书香节期间,由南国书香节组委会主办、中华商务贸易有限公司承办、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协办的“从《里斯本丸沉没》看战争记忆的接力暨《里斯本丸沉没》繁体版新书发布活动”成功举办。

活动特别邀请香港里斯本丸协会秘书长沈健、《里斯本丸沉没》中文繁体版新书译者杨惠迪、王升远,与香港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周建华共同探讨关于战争的文字、影像等记忆接力话题。
香港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周建华为现场观众简单介绍了里斯本丸沉没事件——1942年10月,关押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从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没有将其标识为运俘船,该船途经中国东极海域时被美军击沉,日军不但不及时施救,反而射杀逃生人员。生死关头,东极渔民一次次划着小舢板入海,先后救起384名战俘。
沈健:香港里斯本丸协会一直深耕里斯本丸事件的研究工作
香港里斯本丸协会秘书长沈健向读者介绍了一位“特殊”的远程嘉宾——里斯本丸号的幸存者丹尼斯·莫利女儿丹妮丝·维尼。他为读者展示了丹妮丝女士给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与总书记给她的回信珍贵资料。因身体问题无法到场的丹妮丝还特地为本次南国书香节《里斯本丸沉没》繁体版新书发布式发函道贺。

沈健老师分享:年轻时的他从未听闻过里斯本丸事件。直到 2004 年,舟山方面派人前来寻访该事件的相关资料,他才由此与这段尘封的历史慢慢产生交集,。此后,香港里斯本丸协会便潜心深耕里斯本丸事件研究工作,同时与当年事件的战俘及其家属、舟山东极镇,以及英国相关方面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也正因此,当年方励导演筹备拍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时便联系了香港里斯本丸协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真实还原了这段中英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历史。

杨惠迪:班纳姆没有选择记录负面的故事,而是选择了呈现人性之善的光辉
《里斯本丸沉没》繁体版第一译者杨惠迪博士向读者介绍了该书作者、英国历史学者托尼?班纳姆博士:班纳姆博士并非学院派历史学家,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意大利欧洲航天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 “技术流”。年幼时在乡野捡拾弹壳的往事早已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历史的种子。定居香港后,在研究战争历史以及写书著作的过程中,因为许多老兵及战俘家属都向他提到了同一艘船——里斯本丸,他开始躬身入“剧”,书写下一支极端语境下人性向善的颂歌。

她解释:班纳姆博士在书中对所有的英军战俘的描写都是比较正面的描述,没有选择记录负面的故事。他提供了一种过滤后的记忆,这或许不构成绝对意义上的历史真相,但这些略带美化的记忆让后代们为自己父辈的牺牲找到了价值和意义,人性之善的光辉给予他们接受悲剧的勇气和活下去的信念。
她还特别强调:《里斯本丸沉没》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提供了一个 “从下往上” 角,让读者得以看到历史中独立的个体,感受那些真实存在的每一个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或历史教科书里的冰冷数字。
王升远:历史具有主观性
《里斯本丸沉没》繁体版第二译者王升远教授表示:人们总觉得历史是客观的,但在从事历史研究的 18 年里,他深切感受到历史具有主观性,并非简单的客观事实集合,是包含个体记忆、情感体验和主观认知的动态过程。
王升远教授进一步谈及历史研究中的事实真实与情感真实。他坦言:在进行相关研究以及阅读班纳姆博士和方励导演所做的访谈时,经常会遇到当事人或许已经记不清战争发生的具体时间等细节的情况,但时隔多年他们那种最初的恐惧、愤怒等情绪却还是能被非常直观地感受到。
王升远教授分享:在对班纳姆博士的采访中,班纳姆博士谈及书中大量精心撰写注释时提到,网上常有 “据媒体报道”“据专家表示”“据有关数据表明” 等表述,但大多缺乏严谨注释支撑。班纳姆博士二三十年里坚守一件事,只为给世人一个靠谱的历史解释的举动让他心怀敬意,也令人深受感动。

《里斯本丸沉没》繁体版出版机构、香港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周建华表示:选择在今年推出这本书,正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出版人,他深感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书籍这一载体,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希望读者能在阅读中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凝聚起对美好世界的共同向往——这是他们出版此书的初衷与目标。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