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七月,骄阳似火,青春如歌。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环境监测学院、人居环境学院组建多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佛山南海、惠州博罗等乡村一线,以专业赋能乡村美育传承、生态研学与产业振兴,在乡野间书写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
生态科普:播撒绿色种子
在佛山南海氢能馆,人居环境学院七彩知途研学队带领乡村亲子家庭开启“橙风破浪”科学之旅。志愿者将氢能知识转化为童趣语言,通过太阳能小汽车组装实践,让孩子们在阳光驱动小车的喜悦中,种下绿色能源的科学种子。仙湖之畔的自然课堂上,“仙湖生态密码”的解读让孩子们凝视湖面的好奇,悄然化为对自然的敬畏。在丹灶社区的“蓝潮行动”中,研学队以“认知-共情-践行”链条解构海洋生态。垃圾污染致海洋创伤的视频画面,让抽象环保理念变为具象情感冲击;孩子们笔下的理想海洋画布,成为生态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环境监测学院“乡约盛夏,汇‘橘’湖镇”突击队走进光大环保能源(博罗)有限公司,在绿树成荫的生态园里,见证垃圾焚烧发电的绿色转型,直观感受“变废为宝”的生态工业魅力。
图:人居环境学院实践队成员开展生态研学科普
图:人居环境学院实践队成员助力乡村生态科普
图:环境监测学院实践队成员参观企业生态园
文化赋能:厚植乡土情怀
惠州博罗花园村的乡野间,草木拓印与写生创作相映成趣。人居环境学院实践队带孩子们辨识花叶纹理,用锤子轻敲将自然汁液晕染成书签,让传统工艺与自然之美扎根童心;又以画笔为媒,引导孩子描摹老榕树年轮与新修步道,将家乡新貌定格成明信片,在色彩晕染中厚植乡土认同。
图:人居环境学院实践队成员引导孩子们开展草木拓印实践
“古树守护村子,茶叶滋养村民,均为花园村之根。”花园村制茶师傅徐日庭的话语道出传承之重。实践队成员对传统民间制茶工艺展开调研,参与制茶技艺学习,体验摊青、杀青、揉捻和烘干等传统工序,并计划以短视频推广这项家族传承数代的技艺,让茶香漫出古村,飘向更远的地方。
图:人居环境学院实践队成员在茶山采茶
图:人居环境学院实践队成员学习制茶工艺
产教融合:激活乡村新动能
在佛山南海狮山镇上柏社区的红脚艾种植教育基地里,人居环境学院“艾筑健康”突击队携手100余名小学生,通过“种植体验+手工创作+产业品鉴”沉浸式课程,完成从“识艾”到“用艾”的跨越。首日,孩子们卷起艾条、种下艾苗;其间,中医师现场教学艾草锤穴位按摩,亲子共制香囊与书签;收官日,全国首创“艾草咖啡”与艾味点心惊艳亮相,见证“小艾草撬动大产业”的乡村振兴范本。活动累计产出创意作品百余件,拍摄纪录片1部。参与者纷纷表示,“艾草研学”体验让中医药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更激活了在地经济与文化认同,更让“小艾草撬动大产业”的乡村振兴图景跃然眼前。正如学子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我们走过的每寸土地,都在生长希望;播下的每颗种子,终将绽放振兴之花。”
图:人居环境学院实践队成员大手拉小手开展艾草研学
从草木拓印留住自然之美,到写生明信片定格乡村新貌;从制茶技艺的原生态记录,到氢能科技的启蒙式传播——环保学子以专业为笔,以乡野为卷,将青春汗水融入“百千万工程”壮阔实践。这场跨越艺术传承、生态科普与产业振兴的知行交响,正为南粤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通讯员 朱静 黄茜 廖宇飞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