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药大文化特派员发起“三声三乡”美育实践:艺术为媒,融中医药文化浸润象山乡土
2025-07-07 10:59:00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通讯员:侯丽娜)海风轻拂的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的象山夏夜,一场由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象山县墙头镇人民政府指导,宁波市级文化特派员侯丽娜老师精心导演创排的“滨海素问·清凉一夏”纳凉晚会,将中医药文化的千年智慧,以艺术之美送入墙头镇村民心间。以《诗经》循溯浙贝母之源,以《大药商》叩问家国药魂,以“溪里有方·大美健康”系列文创产品从舞台走向生活,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三声三乡”美育实践团队深入乡村的动人缩影,也是“艺术活化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注脚。

  晚会上,歌曲、朗诵、童谣、乐器独奏等节目轮番上演,为夏日的夜晚送来阵阵清凉。由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学生创作的原创舞台剧《大药商》更是撼动人心,该剧以宁波药商巨子项松茂等为原型,深情讴歌了宁波药帮“仁心济世、诚信为本、创新发展”的商帮精神,及其在民族危难时刻“实业救国”的赤子情怀与壮烈牺牲,生动诠释了中医药文化人的家国大义,引发全场强烈共鸣。剧中项松茂“实业救国”与墙头镇“以田养学”,在此刻完成跨越百年的精神合流。晚会同步发布侯丽娜文化特派团队为墙头镇专属设计的“溪里有方·大美健康”文化健康产品,实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闭环,“一剧一书”“一茶一皂”“一铃一囊”“一香一膏”这些融合象山道地药材、宁波医药人文精神的文创,让千年药韵化作可带走的“墙头记忆”和文化体验。从来自宁波市鄞州学士小学“李宁班”的孩子们与绿风艺术团联袂献上开场小合唱《诗经·鹿鸣》巧妙点出“苹”(青蒿古称)与宁波诺奖得主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渊源;悠扬笛声《小放牛》勾勒药农悠然意象,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的马朝华同学以一曲优雅的小提琴《如愿》,奏响了美好的祝福;到宁波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陈一卿老师带来的《宁波童谣》,以其地道的药香韵味和亲切的互动,点燃了现场欢乐气氛,展现了地方曲艺的独特魅力;宁波老年大学的姜敏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演绎了原创作品《墨韵长歌》,将书法艺术与中医药典故(古墨入药)完美融合,传递了终身学习、老有所为的精神风采。

  不仅是晚会的精彩演绎,侯丽娜老师作为文化特派员,以滨海医药文化为基因、美育实践为纽带,开展了一场融合文化寻根与艺术展演的多维“送艺下乡”。当村民捧起大雷山的滨海药材移植“五彩药田”,当城乡少年踏上滨海药材研学苗圃,当在地艺术家创作滨海生态艺术作品时,“声声乡韵美、声声乡音浔、声声乡颂传”的“三乡三艺”人文精神,已在泥土中抽枝生发成为乡村振兴可触、可感、可亲的艺术乡建的康健蓝图。

  据悉,“三声三乡”美育实践团队深入象山多个乡镇,开启一场“向潮汐问药”的溯源行动。聚焦“浙八味”中声名赫赫的象山贝母(浙贝母),师生踏访山海交汇之地,辨识这味得“大雷山灵气、西沪港潮韵”的止咳圣药。《本草纲目》记载的滨海药材智慧与徐福东渡采药传说在此交叠,为晚会注入深厚的本土基因。团队还踏进大徐镇青石巷深处,在殷夫故居的斑驳砖墙间开启“向热血问方”的溯源之旅。聚焦革命诗人“以笔为刃”的精神药性,革命者的精神正如象山道地药材浙贝母深埋地底、苦寒化痰,“于黑暗中抽芽”以生命苦痛唤醒民族新生。此外,文化特派员与浙药大学子们一同化身“健康引路人”,将象山滨海药材特性融入夏季养心调理方案,通过艺术化宣讲,让游客在书香·药香艺韵中领略“山海药材”的实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还搭建亲子共学课堂,联动鄞州学士小学“李宁班”新五年级的孩子和家长们,深入探索中医药文化。在溪里方五彩药田采摘葫芦,学习药材知识;在美术馆,欣赏张丹阳的海岸图,感受艺术与滨海文化的交融;带孩子们亲手炮制滨海象艾,体验古法技艺;在墙头文史街区探访文化寻根之旅,不仅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更在亲子互动中播下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种子。

  (责任编辑:朱陈渐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