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科学课上喝到“快乐水”?学生感叹“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这所学校的无边界课程太让人羡慕啦!
2021-11-17 22:20: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徐淑婷 赵丽娜)“老师,老师,你快看啊,我带了十多只纸杯过来”。循着学生的声音,记者也不自觉地看向了摆在四张组合课桌上的纸杯。

  可是,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些纸杯里都装满了黑褐色液体,仔细端详,竟然还有不少细小的气泡在“跳动”。

  “天哪,上课前老师给我们发可乐,说喝掉之后空瓶子要用。我还以为是我产生错觉了,平时老师都不让我们喝的,”501班一位高个子女生笑着跟记者说。她的同桌也上来补充,“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这么一说,记者就更加好奇了。这是一节科学课,为什么正式开始前要喝可乐呢?杭州锦绣·育才中学附属学校和育才登云小学科学老师滕云解答了记者的疑惑,她说,“今天是科学日,五六年级的孩子要在课上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制作一个水火箭,并进行测试,可乐瓶子要用来做火箭本体。”

  “干了”这杯可乐来做水火箭

  记者跟着孩子们的脚步,体验了一把别人家的“神仙”科学课。501班的同学们4人一组团队合作,需根据视频指导,运用老师给定的两个可乐瓶及其他配件,制作完成一个水火箭,最终比拼一下谁的水火箭飞得最高、最远。

  滕老师说,之所以选择使用可乐瓶,是因为前期教学创新研究中心的老师进行了试验,这个材料最为合适。

  记者了解到,开始制作前,同学们要认真观看微课,学习制作方法。由冯韩之、梁恪琛、单高辰、毕恒嘉四位同学组成的第一组,在观看完视频后的五分钟左右时间里,制作完成了颜值很高的水火箭。同时,他们还为这只水火箭取名“长征九号”。

  “看视频的每一步感觉好像很复杂,其实跟着做下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要注意组合各个部件时的小细节,比如机翼的角度要稍微倾斜点,这样螺旋向上会飞更快,减小阻力,”冯同学说。

  到底哪一组的水火箭更好?发射现场见真章。“哇哦,太强了”“好高啊,都有两三层楼了”“这次距离不算远,调整角度再来一次”……同学们在位于操场一角的发射现场不断发出欢呼声,现场一片欢腾。

  同学们制作的水火箭之所以能“飞上天”,是因为有一定的推力。发射现场,同学们往水火箭里加入适量的水,再用打气筒打上气,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只见一个个火箭就“窜”上了天。

  “我对这个结果还是挺满意的,尝试了三次,最远达到50多米。”501班单高辰说,这样的科学课要是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妙”,太有趣了。不仅如此,还能锻炼他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团队意识。

  另外,还有更有趣的,五六年级的同学们还参观了教学创新研究中心,进行生物学模型搭建、水果电池制作、智慧交通与模拟飞行体验等。在RoboMaster机器人3v3对战赛体验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太过瘾了。

  “机甲大师融合了物理、数学、编程等知识,能够全面锻炼学生能力。”教学创新研究中心老师李育原说,这个拓展兴趣课程学校日常也针对不同年段开设,学生可根据兴趣自选,“我们的第一步是培养兴趣,第二步才是学习知识。”

  发挥奇思妙想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在今天科学日,不仅五六年级的同学们玩嗨了,其他年段的孩子都要完成相应的科学任务,带着乐趣去学习。比如二三年级的主题是“流浪地球”,同学们要开动脑筋,发明一个能保护探测器(鸡蛋)的登陆舱(鸡蛋保护装置),以保证探测器成功登陆各个星球,完成探测任务。

  一二年级的孩子则要发挥想象,运用20多种物料搭建“月球基地”。有趣的是,物料当中有好几样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比如塑料吸管、蛋挞锡纸壳、锡箔纸、海绵块、冰棒棍等。

  滕老师说,现在的孩子缺乏生活体验,运用生活物品让孩子们搭建“月球基地”,能够引导他们了解人类对生活的需求,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并不是第一需求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会去思考、去表达、去合作,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203班不少孩子七嘴八舌地说,“月球基地”要有水源、空气、住所、防护措施、绿植、食物等,还要建造医院和学校。课堂上,孩子们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这就是科学课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

  作品完成后,每个小组还要进行布展,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环节结束后,同学们还要做回顾总结,进行自我评价。这其实是完整的PBL项目式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带着实际问题去思考解决方案,更加全面和深入地锻炼逻辑思维。

  无边界课程让知识“活起来”

  一周不用上课,还有这么多好玩的等着同学们去探索,这就是学校“叴叴融合实践周”带来的福利。叴叴,也就是九口,正对应了噗哧、啁啾、哇哦、咕咚和冲呀。

  育才教育集团小学部总校长丁杭缨说,五日对应五个主题,分别是噗哧(哲学)日——思想的操场;啁啾(文学)日 ——走进书里;哇哦(科学)日——星辰大海的征途;咕咚(秋历)日——自然有奥秘;冲呀(运动日)——奔跑吧,少年。也就是说,同学们将在一周的时间里,围绕“哲学”“文学”“科学”“秋历”和“运动”五个维度,来一场多学科融合、多空间转换的学习经历。

  “‘双减’背景下,主阵地在校内,而校内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课程里。”在丁校长看来,这样的学习经历才能够有效引导孩子激活所学的知识,让知识有生命,“活过来”“有呼吸”,真正和孩子的成长和生活密切相关。

  “叴叴周”一周都没有作业,没有课堂教学,看着好像是浪费时间,其实非常值得。丁校长认为,这样的课程融合学习,最考验老师驾驭学科的能力,以及整体规划能力和思路呈现。但学校和老师坚持做下去,是因为被激发出来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东西,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这一点从孩子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就能看出来,是那种向上的、轻松的。”

  现在的孩子最缺少什么?学习知识的热情,也就是好奇心。丁校长说,她非常期待看到孩子们每天面对全新的知识都能发出感叹,有激情和热情去探究。而“叴叴周”无边界的课程学习方式,正是“双减”下学校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学生增强综合能力、发展自我个性的良好载体。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358981171 2020-09-08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