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力古力·尼亚孜接受记者采访(摄影 戴贝)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重):2016年“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赛的决赛场上,头戴花帽,身着维吾尔族民族服装,唱着民歌《新疆好》的英国小伙萨穆·格里格斯凭借优异的表现夺得冠军。萨穆·格里格斯是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也是新疆高校留学生的优秀代表。近年来,新疆作为中国向西连接中亚地区的重要通道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大力推进中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教育和文化交流,吸引了一大批像格里格斯这样的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新疆大学正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的新疆高校中的一个。
和其他许多国内同行一样,对外汉语教学在新疆大学的国际交流工作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据该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杨洪建介绍:“我们学院目前的学生(数量),就是去年,16年12月底,我们的学生已经达到了740个,分别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留学生人数占到了90%以上。我们现在留学生学汉语的时候,有本科、硕士还有语言进修生。我们开的课,对本科和语言进修生来说主要是精读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这些课。平时我们还给留学生开设了一些比如剪纸啊、唱歌啊、书法啊、古筝这样的才艺课。”
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08年1月成立,主要承担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2011年至2016年间,新疆大学累计接收各类留学生达4353人次,已经形成涵盖多专业、多学科、多层次的留学生教育体系。
杨洪建接受记者采访(摄影 戴贝)
除了做好日常的汉语教学工作外,新疆大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建设,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来加强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了解彼此国家的历史文化,真正做到互学互鉴。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生辅导员麦尔孜亚·阿力木介绍说:“课外活动特别多,每个月我们几乎都会进行,然后课外活动主要分学习类的,学习竞技类的,还有一些运动类,除此以外还有文艺汇演这样的。学习类的话,会有书法大赛、汉字比赛。除此以外,每年最大的一个活动是留学生的文化节。每年最少有5、6个国家的学生参加,就是把自己国家那些东西展示出来,饮食、文化、服饰,然后他们会把自己(国家)的衣服穿上,会把自己的饮食做好,就是美食,放到那儿让大家免费品尝。然后把一些国家的景物的照片做成展板,放到那里展览,会吸引很多很多学生来。”
来自阿富汗的留学生纳西尔在新疆学习汉语已经4年多了。他十分喜欢新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他说:“以前我爸爸做买卖,在中国。然后他看到在这儿的文化丰富多彩,他很喜欢中国的朋友们,他说以后你可以当一个商人。所以我先要学当地语言。新疆呢,刚才说了文化丰富多彩,有点难,但是努力的话会成功。我喜欢中国的书法啊,在新疆有很多可以看的地方。在这里的环境特别好,除了环境,还有很安全,这个很重要的。”
塔巴松是一位漂亮的阿富汗姑娘,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她说,要回国从事汉语教学,让阿富汗的百姓更好的了解中国。塔巴松说:“我可能会回国,去那里当汉语老师。然后想学关于中国的哲学、还有历史、中国古代文学,这样我就可以在我自己的国家,在阿富汗,让他们更多的接触中国文化,让他们更多的知道中国的历史。”
阿富汗留学生纳西尔正在写毛笔字(摄影 戴贝)
目前,新疆的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增长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疆大学为代表的新疆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人才和资源优势,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搭建包括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新丝路国际商学院在内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推进丝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新疆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海力古力·尼亚孜表示:“最近几年国际交流合作这方面比较大的、可圈可点的这样的一些项目呢,应该说是2016年9月份,我们在乌鲁木齐召开的中国——中亚国家大学校长论坛。这个论坛是在我们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的直接指导下和在我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的主办和我们新疆大学承办下,成功举办了这样一次应该说是教育届的一个盛事。在‘一带一路’沿线的7个国家的51个高校加入了这个联盟。我们这个联盟的目的就是打造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够让我们国内外的高校,在信息、资源、还有成果共享这方面能够有大的作为。”
在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框架下,相关高校已经开展了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的合作。2016年仅新疆大学派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进行学习的学生就超过120人。海力古力·尼亚孜说:“在这个论坛召开之后,新疆大学也是在国际科研合作、学生的交换等等这些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进展。比如说去年9月份到现在,我们已经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等高校合作,把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送出去,送到沿线国家去进行一个学期或者一学年的学习。应该说,这对我们去了解中亚、了解沿线的这些国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阿富汗留学生塔巴松接受记者采访(摄影 戴贝)
随着高校间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国家已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长,特别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2011年至2016年,仅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人数就达到40880人。海力古力·尼亚孜说:“我们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人文大学有一所孔子学院,此外在贾拉拉巴德国立大学也有一所孔子学院,就是吉尔吉斯我们有两所,另一所是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有一个孔子课堂。这三所孔子课堂应该说成为我们同国外进行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当然,在我们师生的交流方面,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这样一些项目。我们不仅是‘引进来’,同时我们也要‘走出去’。在我们现有的3个孔子学院的基础上,未来我们新疆大学打算继续在‘十三五’的时候,至少再建两到三所孔子学院。为我们的人才的培养,包括我们的汉语的推广,还有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做出我们的一份贡献。同时把这些孔子学院也打造成我们各方面的交流,尤其是人文交流的一个平台。”
2016年7月,中国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通知强调,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对此,海力古力·尼亚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说:“我们说新的‘五通’,像这个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人(民)心相通。应该说,人(民)心相通最主要的,我认为主要指的是人文交流这一块儿。虽然在这五通当中没有提到教育,但是实际上教育是人文交流的一个基础。因为它具有这样一个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只有通过教育的交流,尤其是青年人之间的这样的一个交流,因为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经过这些教育的交流合作,能够促进沿线国家的,尤其是青年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这个才应该是基础的基础。”
海力古力·尼亚孜表示,未来新疆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利用地缘和人才优势,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共同努力,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各类国际化人才,为民心相通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保障。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