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4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2025-01-07 15:35:00
复旦大学
作者:

  1月7日,2024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揭晓。经过院系推荐、形式审查以及专家评审等环节,“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揭示原子核结构”等10项成果入选2024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一类全新‘明亮’偶极激子的发现”等12项成果获得提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力为科研团队颁奖。

2024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获奖名单

(按照所属领域排序)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揭示原子核结构
马余刚 张春健 贾江涌

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核物理与离子束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离子物理创新引智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款上海核物理理论研究中心

  在跨能量尺度研究原子核结构前沿交叉方向新突破。研究团队在高能核物理实验中建立了成像原子核结构的测量方法,揭示了铀-238 原子核基态具有显著的椭球状四极轴对称形变,并极有可能存在微小的轴对称破缺三轴形变。该研究成果为约束极端物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初始条件提供了关键支持,同时有助于推动核合成、核裂变以及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等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并为跨能量尺度理解原子核层次的物质结构和规律提供了新颖的实验手段。相关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Nature杂志,并获同期刊发的“新闻与观点(News&views)”、“新闻(news)”及“播客(Podcast)”的亮点报道。

工业净零排放:国家差异化策略
王玉涛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提出2050年实现造纸行业净零排放目标的国家差异化策略,为推动工业逐步脱碳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工业脱碳对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至关重要,造纸行业是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推动其逐步脱碳并实现净零排放面临系统性挑战。研究团队建立了首个涵盖全球主要造纸生产与消费国家长时序、多阶段、多过程、高解析度的造纸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从系统视角揭示了造纸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提出了不同国家造纸行业实现净零排放的差异化策略。相关成果于2024年2月在Nature发表。

复旦双星升空
开创空天智能信息科学研究
金亚秋院士团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提出空间信息四维时空智能感知处理方法,对空间掩星遥感观测与北斗的精准时空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空天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是空间电磁信息领域的三大主题,是星载遥感,通信和导航的科学核心。面向我国未来空间基础设施和战略需求,2024年5月31日和11月11日,研究团队领衔研制的复旦“信息星”和“复遥号“卫星相继发射,分别面向星间激光通信、卫星光学遥感、电离层导航掩星探测开展科研任务,并结合卫星地面站接收进行人工智能空间大数据融合处理,发展AI for Space科学探索。提出空间信息四维时空智能感知处理方法,对空间掩星遥感观测与北斗的精准时空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半导体性光刻胶及特大规模集成度有机芯片制造
魏大程 张申 陈仁忠 孔德荣 刘云圻
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系

  提出了“全光刻有机电子技术路线”,突破了高集成有机芯片可靠制造瓶颈。团队发展了纳米互穿网络聚集态结构设计原理,研发了该路线的核心原材料“半导体性光刻胶”,制造出全球首款特大规模集成度聚合物半导体芯片,是目前聚合物半导体芯片的最高集成度。该芯片应用于柔性仿生视网膜,具有与人眼视网膜相当的光响应度、像素密度和功耗以及比商用CMOS芯片更高的图像识别准确率。相关成果2024年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并被News&Views专栏亮点报道,认为该工作“开发了一项推动有机集成光电子学发展的晶圆级、可靠、标准化制造技术”。

低延迟多源超眼计算成像技术及应用
曾晓洋 范益波 刘晶晶 陈霄翔
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突破光学成像物理极限,基于计算成像新方法实现超低延迟亿像素“中国超眼”系统,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创新的底座技术。通过长期有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明了国际领先的低延迟超眼计算成像新技术,分辨率≥10亿,端到端视频感知与处理延迟<50ms;在多源多尺度视频拼接融合计算成像方法、超低延迟的视频专用硬件处理器和面向亿像素的端-边协同分布式智能计算系统上形成了核心自主技术。研制系列化亿级像素广域智能感知产品与系统,为数字中国战略提供了广域智能感知的技术底座。

具身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
甘中学 刘力政 田春旭 丁文超 齐立哲 王龑 陈涛
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

  取得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重大突破,集成了先进的具身智能、情感交互技术和形态学设计,为老龄化社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光华一号”人形机器人,创新性地集成了具身智能大脑、高度拟人化交互技术与AI驱动的形态学设计,有望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与医疗服务需求,提升机器人的实用性与情感互动能力。这一进展发表于2024年的多个顶级学术刊物,为未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类健康和疾病蛋白质组图谱
郁金泰 程炜 邓悦婷 尤佳 冯建峰 毛颖
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绘制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蛋白质组图谱,为183种疾病构建了精度良好的预测诊断模型,并发现了26个潜在治疗新靶点。大规模蛋白质组学研究能够深化我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研究团队绘制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蛋白质组图谱,为183种疾病构建了极具潜力的预测诊断模型,并发现了26个潜在治疗新靶点,为精准医学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可开放访问的蛋白质组-表型组资源数据库,网站上线一个月访问量近3万。论文已于2024年11月22日在Cell杂志发表。


抗原提呈和肿瘤免疫治疗
樊嘉 高强 马家强 吴英成 杨旭鹏 张天成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发现并解析了新的抗原提呈细胞亚群,突破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对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传统认知,为提高免疫治疗的精准性与疗效提供了革命性思路。研究团队发现并深入解析了包括DUSP4+ B细胞和HLA-DR+CD74+中性粒细胞在内的新型抗原提呈细胞亚群,并提出通过改造抗原提呈中性粒细胞促进“热肿瘤”微环境形成的新策略。该研究瞄准了肿瘤免疫治疗中个体差异和疗效有限的痛点,为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和技术方向。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Cell和Science,同时获Science、Nature Reviews、Cell等50余家媒体和权威期刊的关注。

全球季节性流感的传播“密码”
余宏杰 陈志元
公共卫生学院

  揭示全球大流行事件如何重塑全球季节性流感的传播,为未来季节性流感的精准防控奠定基础。研究团队识别了大流行事件中季节性流感的全球流行特征和传播关键区域,首次定量阐明了大流行后流感传播模式的稳健恢复,为季节性流感防控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证据。相关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Science,同期配发专家述评。

基于多基因模型优化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
邵志敏 王中华 贺敏 江一舟 龚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首次前瞻性验证三阴性乳腺癌多基因模型指导精准化疗和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三阴性乳腺癌异质性极高,但目前缺乏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特异模型来指导更精准的治疗策略。研究团队通过开展一项名为“BCTOP-T-A01”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研究团队前期构建的多基因模型可以预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多基因模型指导的“蒽环紫杉”序贯“吉西他滨”联合“卡铂”的精准化疗方案能显著提升高危患者生存率超过10%,且该方案安全性可控,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该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The BMJ杂志上,并发表同期编者述评。

2024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提名名单

(按照所属领域排序)

一类全新“明亮”偶极激子的发现
晏湖根 黄申洋 余博洋 马奕暄 潘成浩
物理学系/光电研究院

  发现全新“明亮”偶极激子,为光学观测量子世界打开一扇窗。研究团队在转角黑磷同质结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偶极激子。这类激子源于独特的能带结构,无需依赖隧穿效应即可实现显著的光吸收,突破了偶极激子与光相互作用能力弱的瓶颈问题,同时赋予其全新的调控维度。该发现为探索强关联态、多体量子物理和非线性光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理想平台。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并获同期Science “视角”栏目评述文章的高度评价。


发现新型三层镍氧化物超导体
赵俊
物理学系

  在三层镍氧化物单晶中发现压力诱导的块体超导电性,为高温超导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寻找非铜基高温超导体对揭示超导机理及推动应用至关重要。研究团队成功合成了几乎无氧缺陷的三层镍氧化物单晶,发现其在压力下呈现30K超导电性,超导体积分数超过86%,首次在镍氧化物中实现了块体超导电性,并揭示了其独特的层间耦合和奇异金属行为,为高温超导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平台。成果于2024年7月在Nature上发表。Nature以“超导探索领域进一步拓宽”为题亮点报道。

青蒿素类衍生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汤其群 刘洋 蒋晶晶 杜韶乐
基础医学院/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提出了青蒿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新策略。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复杂的生殖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是女性不排卵性不孕的主要诱因,临床治疗缺乏特效药。研究团队揭示了青蒿素在治疗PCOS中的创新性作用,发现青蒿素通过靶向线粒体蛋白酶LONP1抑制卵巢雄激素合成。临床实验证实青蒿素能够同时改善PCOS的三大核心症状,与现有药物相比具有显著优势。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Science 期刊,获Science及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等期刊亮点推荐。本研究为PCOS的临床治疗开辟了全新方向,有望突破临床缺乏特效药的瓶颈。

养殖哺乳动物病毒组全景解码
粟硕 何纳
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多学科交叉研究绘制多维度动物病毒组精细图谱,助力新发传染病精准防控。研究团队对缺乏系统监测的多种哺乳动物进行了宏病毒组研究,从空间聚类,动物类群、种群、组织等多维度揭示了潜在“风险”病毒的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为构建多维度新发传染预测预报新体系奠定重要数据基础。成果发表于Nature,并被亮点报道。

天空地云原生网络架构
高跃 陈哲 邱堃 朱文俊 有超群
空间互联网研究院

  针对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融合的挑战,建立了天空地云原生网络新架构。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多星协同分布式波束赋形的低功耗手机直连卫星通信理论、设计了低延时的卫星网络切换算法、基于云原生网络研发了国际首个支持全链路仿真的卫星互联网数字孪生系统。该成果为网络强国建设和商业航天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未来产业 “揭榜挂帅”等项目资助,并入选了“中国通信学会2023年度信息通信领域十大科技进展”,也同时获得了中国移动、中国星网等项目资助,为我国6G卫星互联网建设贡献力量。

灵活可重构宽带硅基射频收发芯片设计技术
闫娜 许灏 尹睿
微电子学院/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嘉善复旦研究院/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团队研发的高集成度灵活可重构宽带硅基射频收发芯片具备工作制式、频带范围、增益、信号带宽等多维度可重构特性,体积及成本均低于现有解决方案的百分之一,是国内频带覆盖范围最宽、灵活性最强、集成度最高的硅基可重构射频收发芯片。融合通信、感知、计算的多功能一体化是未来通信和军事装备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难点在于突破集成度和抗干扰瓶颈,完成多芯片系统向单芯片集成的跨越式发展。团队突破了多路径电磁耦合、自适应调谐滤波、多环路反馈抗干扰等关键理论,实现一款超宽带高集成度可重构射频收发芯片,为军民多领域创新应用以及现代军事装备一体化、小型化、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相关成果已被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顶级会议、被誉为“芯片奥林匹克”的IEEE ISSCC及固态电路顶级期刊IEEE JSSC录用并发表。

植入式脑脊接口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制
加福民 陈琳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微电子学院/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

  脑脊接口技术有望助力截瘫患者重新行走。脊髓损伤致瘫患者如何重建运动能力,一直是医学界重大难题。研究团队建立百毫秒级神经解码和步态预测算法,构建全球首个腰骶段脊髓神经根数据集和模型,研制颅骨植入式采刺一体脑脊接口样机,获得2024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

听觉里程碑式进展:基因疗法恢复先天性聋儿听力
舒易来 李华伟 王武庆 陈兵 王大奇 程晓婷 汤洪海 陈玉鑫 吕俊 王会 崔冲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国家卫健委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研究院

  国际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恢复聋哑患者听力和言语,为耳聋治疗提供范式转变。先天性耳聋患者高达2600万,临床尚无治疗药物。研究团队研发出OTOF耳聋基因治疗药物,主导全球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恢复了聋哑患者的听力和言语;还开发出长期恢复遗传性耳聋模型听力的基因编辑治疗新策略,为更多先天性疾病基因治疗提供借鉴。标志着我国在听觉治疗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发表于The Lancet、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且被Lancet选为封面,国际同行评价“开启了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

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双极化机制
王磊 桑庆 武田宇
生物医学研究院

  揭示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双极化的独特生理病理机制。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双极化的机制一直未知,该研究发现并首次命名了人卵纺锤体“小极”,揭示人卵纺锤体双极化的独特生理病理机制。为人卵纺锤体组装过程提供了全新认识,并为临床生殖障碍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该成果于2024年8月发表在Science杂志。

经皮颈动脉穿刺逆流脑保护血运重建系统(PCAR)诊疗颈动脉疾病
余波 汤敬东 邓颖 姜帅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血管介入外科/上海市血管病变调控与重塑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

  颠覆性颅内外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变革,可实现“斑块清除、全腔内修复、全过程脑保护”的创新理念。颈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清除斑块、恢复血流已成为关键挑战。本团队自主研发了经皮颈动脉穿刺逆流脑保护血运重建系统,于2024年1月实现了1050万的转化签约。进一步完成了22例单中心临床试验,成功应用了PCAR系统,验证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全球首例PCAR临床病例报道也发表于JACC子刊。PCAR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其“三全”的治疗特点,即“全清除斑块、全腔内微创、全程脑保护”。基于该成果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稳步推进中。

面向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的植入式柔性电子系统
宋恩名 梅永丰 胡博帆
光电研究院/材料科学系/智慧纳米机器人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院

  为复杂心脑血管疾病的在体监测提供医工交叉新思路,为未来人机交互的柔性电子系统奠定研究基础。如何能在动态变形的器官表面上进行高分辨率、多方向的应变监测,是复杂心脑血管疾病诊断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晶硅纳米薄膜阵列的植入式可降解应变传感器,可实现高灵敏度、全轴向360°的应力应变探测,成功在大鼠模型上实现了心肌梗塞病理监测,长期植入后该器件可体内自降解,为复杂软组织生物力学的持续监测提供了新型临床应用技术方案。相关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和PNAS杂志上。

突破多维成像极限的AI驱动超分辨显微成像
颜波 谭伟敏 马晨曦 何瑞安 孙玉齐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首个统一的荧光显微增强基础模型,多维度突破显微成像极限。超分辨率显微镜是对活细胞进行微纳米级观察的关键科学仪器。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国际上首个统一的荧光显微镜图像增强基础模型(UniFMIR),从多个维度突破了超分辨率显微成像极限。该技术能够助力国产显微设备实现智能化,打破国外高端显微设备垄断。成果2024年发表于Nature Methods,并获得2024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复旦大学 2024-12-31 16:31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17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