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江苏省坚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10-31 17:22:00
江苏省教育厅
作者:

  江苏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自觉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重大使命,充分发挥江苏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队伍、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抢抓机遇、创新作为,全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队伍。一是创新高校招才引智机制。支持高校建立健全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持续探索“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专家团队+科研平台”集群式引智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引才、以才引才、走出去引才等多种方式,全力构筑高校科研人才集聚高地。大力实施长江学者、省双创团队、江苏特聘教授等重大人才计划,着力延揽顶尖战略科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2023年全省高校新增两院院士6人,2024年省属高校24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目前江苏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10万人。二是深化科研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教育人才高地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卓越工程师、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计划,持续健全完善国家、省、校三级科研人才培养体系,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3所高校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单位,23所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注重在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中培养科研人才,创新开展“院士工作站”“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等项目,将高校科研人才引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科技创新最前沿、产业实践第一线,不断提高高校科研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连续多年开展“江苏产业教授计划”,累计选聘4000余人次产业教授到高校任职,覆盖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30余个产业领域。三是树立科学人才评价导向。持续深化高校科研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出台江苏省本科院校教师评价标准、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评价标准等系列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统筹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系列改革,指导高校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不断激发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内在动力。

  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一是打好基础研究攻坚战。坚持把基础学科建设作为“先手棋”,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着力形成以“双一流”学科为高峰、优势学科为龙头、省重点学科为主体、校特色学科为补充的基础学科体系。全省38所高校280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17所高校46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深入实施加强基础研究行动,首期投入1.3亿元,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分别牵头建设物理、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江南大学联合建设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遴选顶尖科学家领衔担纲重大科研项目,集中力量推进有组织科研。在科研实力强的高水平大学培育布局前瞻性、颠覆性强的基础研究突破项目,在专业领域优势明显的高校扶持一批“小而美”的基础研究项目,高校基础研究能力水平不断提升。近十年,江苏高校承担了全省70%以上的基础研究。二是当好科技创新策源地。落实教育部高校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战略工程,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支撑行动”,优化高校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整合全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力量,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集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科研组织模式。南京大学关于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国产大飞机C919、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有力支撑。“十三五”以来,江苏高校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51项,斩获全省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承担9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是打通成果转化中梗阻。实施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55家高校院所发布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江苏联合倡议。充分发挥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作用,持续开展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常态化举办揭榜挂帅技术转移品牌活动、“J—TOP”创新挑战季和专利(成果)拍卖季活动等系列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数和成交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7.4%,22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15所高校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百强榜。

  持续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制度保障。聚焦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省级层面先后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等一批突破性政策,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实验区。支持高校结合各自科技资源和特色优势,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水平。二是强化科技研发平台保障。聚焦科技攻关核心能力提升,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建设高水平、体系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目前,全省高校共有各级各类科研基地7000余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37个。推动高校深化与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合作,推进苏州实验室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行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与苏州实验室联合共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先行示范区,联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项。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累计投入超过42亿元,建成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部共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6个。三是强化成果转化载体保障。聚焦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在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等7所高校建设江苏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围绕生命健康、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前沿,从技术、市场、产业等维度对科技成果进行验证。聚焦打通从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小批量试生产等各环节堵点卡点,指导高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等,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建成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1个、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落实教育部区域创新合作专项行动,全力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江苏)试点工作,依托南京、苏州两个核心承载区,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三个产业领域,加快建设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 2024-10-23 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