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以科学家精神照亮科技创新路——四位科学家代表谈新时代科技使命
2020-11-18 15:37:00
新华网
作者:

  “过去条件很艰苦,有些科学家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霍守亮说,“现在条件好很多,我们青年科学家要更加有担当,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17日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霍守亮,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郭少军4位科学家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与记者进行交流座谈。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四位科学家认为,科学家精神不仅可以激励科学家群体,而且对科技产业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不畏艰难 勇攀高峰

  “以前去青藏高原科考,我们就坐在货车后厢里。”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回想起首次参与高原科考的经历讲到,“那时候根本不讲究人货分离,有车坐就不错。”

  艰苦不仅体现在坐“敞篷车”,不便的交通也使得科研时间被拉长。姚檀栋说,前往科研地点经常需要花费一个多星期,但如果司机不愿走,科研团队便寸步难行。

  长时间艰苦的高原考察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对姚檀栋来说,纵然困难重重,青藏高原所蕴含的科研资源与价值对他仍有巨大吸引力,使他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不断前行。

  随着时代发展,科考手段、设备与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近期考察三江源时,姚檀栋一行人借助直升机,短短8分钟就实现海拔两千米的跨越,高效完成科学考察。

  “国家实力的提升给予科研更多可能性。”姚檀栋表示,高新技术对科学研究具有促进作用,二者结合将使得科学研究更具效率。

  抱有好奇 甘为人梯

  好奇心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历史上一些颠覆性、革命性课题多与基础研究有关。”袁亚湘认为,相对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过程更漫长,这就需要耐住性子,甘于寂寞。

  “基础研究在完成之前,事先并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没有好奇心就很难坚持。”袁亚湘表示,作为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基础研究最原始的动力,因此要始终抱有好奇心。

  当前,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白热化,“卡脖子”现象时有发生。袁亚湘认为,很多“卡脖子”的技术归根到底是基础研究,这就需要更多科研力量参与其中。

  “培养青年一代科学家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使命。”在袁亚湘看来,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未来,应该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精神,多鼓励青年科学研究者,让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始终抱有好奇心,实现在重大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与进步。

  传承精神 勇于担当

  作为“80后”青年科学家代表,郭少军与霍守亮均表现出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敬意。

  “在我科研生涯中,我的导师对我影响很深。”讲到科学家精神,郭少军首先谈起90多岁的导师,“虽如此高龄,他依旧每天坚持工作至少12个小时,经常凌晨才结束工作。”

  受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郭少军让自己始终保持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他认为,规律工作能够保证科学研究的延续性。

  “国家所需要的,就是我所要担当的。”刚毕业时,霍守亮便参与到了环境基准研究的工作中,但当时该项工作在国内是一个比较冷门的研究领域,工作难度很大。但他没有害怕,而是从零开始,边学边做。

  后来在新的项目中,遇到缺乏数据时,他便带着学生用3年时间,收集100多个平台的基础数据;遇到交叉学科时,他就踏踏实实学领域外的知识。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要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面对困难,霍守亮始终没有选择退却,而是稳扎稳打,实现突破。

  在两位“80后”科学家看来,科学家既要有家国情怀,肩负起新时代的重任,也要有勇于创新、刻苦攻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担起新时代使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14868387 2022-06-10 15:38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2-05-19 13:12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5-15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