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沈火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抓住“两个关键”
2024-12-13 09:18: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推出《高教前沿》系列访谈栏目,汇聚独家视角,分享真知灼见。

  近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沈火明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就教育强国建设、学校特色优势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等问题分享了思考与实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沈火明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

  中国教育在线:2024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我们要朝着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从“建设”到“建成”,您对此有何理解?教育强国征程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如何做的?

  沈火明:今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后,各高校都受到了很大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重大问题,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与行动指南。最近以来,各高校都在就如何建成教育强国这个课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实践探索。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而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要紧紧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我们学校是四川省属高校,有三大特色学科群:大气学科群、电子信息学科群,以及统计经管学科群。以大气学科群为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家战略支持下,我们积极推进精准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研究与实践。此外,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和计算机学科上,我们的人才培养也融入了这种特色。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学校在区块链学院的建设基础上,加快了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探索培养智能时代急需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同时,我们还为所有学生开设了人工智能的通识课程,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牵头高校支撑着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

  从就业数据来看,根据近两年的统计,我们学校毕业生就业行业聚集于信息技术、电子电气设备制造、气象行业等领域。以大气科学和大气探测领域为例,四川省气象局、贵州省气象局的员工中,有近一半来自我们学校。同时据第三方调查显示,学校毕业生能较快适应岗位,初次就业薪酬均高于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毕业五年后70%获得过职位晋升,比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高4%;职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以上。

  目前,统计与管理学科的人才需求也在增长。我们正在优化培养方案,加速专业调整,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更匹配。明年,我们计划在大气、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的试点,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园风光

  中国教育在线:刚才提到人工智能,您也是数字化方面的专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您有什么建议?

  沈火明:目前,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是一个热门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几年,许多高校在这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探索。我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基础设施建设。

  教师方面,首先要转变理念,老师需要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其次,要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字素养。教育部在2022年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的行业标准,教师要积极对标提升自我。近年来,很多高校也都加强了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教师要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将数字化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第三,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也要靠我们老师的努力,老师们要在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慕课和一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要对资源进行持续的迭代优化,以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当然,从政策层面来看,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从制度上来推进和保障,包括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应加大校园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力度,包括对原有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和智慧教室的建设,创设一个数字化教学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综合智慧平台的建设。当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平台,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而言,功能还是不全面。若我们有了丰富的资源,有了积极主动的老师,但平台功能有限,AI赋能难以实现,教育数字化改革的进展和效果将受到限制。因此,综合智慧平台的打造格外重要。

  (本文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沈火明在第62届高博会“高教前沿”栏目的访谈实录)

  本栏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策划、出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12 09:35: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11 09:21: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10 09:05: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08 1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