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任友群: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关键在于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2024-10-14 17:36: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0月12-13日,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蕴含着新发展理念,二者相辅相生、缺一不可。

  任友群解释道,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可持续,所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必然是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方面,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展现出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性作用,并且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所以推进可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科技创新。


任友群作题为《锚定教育强国战略目标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旨报告

  专访中,任友群还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如何发挥龙头作用等表达了观点。

  中国教育在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核心是拔尖的科技人才。面对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急迫需要,我们该如何更好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任友群: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核心是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关键在于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一是注重顶层规划设计。要加强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的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注重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制定与早期科研引导,探索超常规、长学制和贯通式的拔尖人才选育机制。

  二是拓宽多元选拔渠道。探索“向下衔接+向上贯通”招生选拔一体化改革,构建全过程、全链条的动态选拔机制,设立符合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特点的评价指标,树立原创性、标志性成果评价导向。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发挥“大师”“大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度化推动一流学者全面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高水平师资和拔尖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体系化的环境浸润来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提高知识整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塑造具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时代新人。

  五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理念,推动教育体系深层次变革,加大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以数字赋能驱动资源精准投放和配置,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率。

  中国教育在线:“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任友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争当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不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进而为新质生产力厚植发展沃土,有力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

  一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坚持“四个面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加强有组织科研,系统推进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提升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承载能力,努力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

  二要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转移转化、产业孵化协同发展,依托转移转化中心、大学科技园,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团队、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平台,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三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型举校体制”,提高大兵团作战能力,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带动作用,优化完善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增强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中国教育在线: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在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我们目前面临哪些挑战?高等教育如何在其中发挥龙头作用?

  任友群: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内外两个层面。从外部看,全球化逆转速度加快、国际关系脆弱紧张、安全形势复杂敏感,给教育对外开放带来了不确定性。从内部看,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层次还不够高,吸引力还不够强,效能发挥不够突出。

  高等教育应当准确把握教育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实施更加积极的国际化战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

  一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深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的实质合作,牵头组建、积极参与高水平大学联盟、专业联盟,推动孔子学院建设,构筑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桥梁。

  二要推进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实施科技考古等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水平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积极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等顶尖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国际重大议题的设置能力。

  三要强化师生全球胜任力,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办学,提升海外经历学生比例和国际学分覆盖率,支持广大学者承担国际科研项目、加入国际学术组织,大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报 2024-03-15 09: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