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建设西部国家科学中心 成都已经启动调研
2016-08-05 10:09:00
成都商报

  成都目前正在做科技资源的调研,将争取科技部的支持,争取西部国家科学中心落在成都

  成都还计划依托成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筹建“成德绵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服务中心”

  成德绵设立了协同创新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融合,推进成德绵院校地创新合作

  成都已经启动调研,将争取西部国家科学中心设在成都。同时,西部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申建也已经开始。昨日,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举行,主题为深化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成都将发挥首位城市作用,推动成德绵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创新政策跨区域协同、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链跨区域联动。

  正在申建

  西部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全国8个区域入列,其中,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共同推动成德绵地区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用,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其中,四川是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唯一一个被要求围绕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来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地区。“目前,我们正申请在成都筹建西部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成德绵军民融合创新网络,开展军工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和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建立成德绵军民融合发展对接机制。”市发改委副主任冯劲夫说。

  除了军民融合,成都正积极与德阳、绵阳沟通,打造统筹成德绵创新合作全局的开放创新协作网络,推动成德绵共建新型孵化器、新兴产业加速器和专业孵化器,形成覆盖广、功能全、服务优的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他透露,成都、德阳、绵阳将推进跨市创新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以及创新服务联盟等网络平台建设。

  “过去3年,成都经济区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已经有所探索。”他举例说,除了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协同创新框架协议”,启动成都经济区“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成都经济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协作行动”计划,在最近三年的科博会上,成都经济区展示的推介项目近500项,项目签约额近50亿元。

  积极争取

  西部国家科学中心设在成都

  利用成都、德阳、绵阳三地已有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优惠政策,成德绵将合作在成果转化、财政金融、人才引进、用地管理等领域开展改革试验,打造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区,申请建设西部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成都正积极准备西部国家科学中心在本地设置的申请。成都市科技局总工程师李良钰表示,成都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中一个重要板块就是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如果能在成都设置,对区域的科技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他表示,成都目前正在做科技资源的调研,将争取科技部的支持,争取西部国家科学中心落在成都。

  未来,成德绵将争取已有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在区域内全覆盖,促进创新资源实现跨区域融合,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重大政策。同时,以“科创通”为基础,合作搭建成德绵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创新网络、产业孵化基地,共建创新成果产业、中试、转移基地,开展技术开发和转移转化;充分发挥“科创通”广汉分中心作用,适时设立“科创通”绵阳分中心。

  成都还计划依托成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筹建“成德绵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服务中心”。研究建立成德绵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成德绵高校院所及企业的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

  成德绵三地

  设协同创新产业投资基金

  冯劲夫表示,成德绵设立了协同创新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融合,推进成德绵院校地创新合作,实现跨机构、跨地区开放合作和共享。目前,成都已经搭建了不少产业创新平台,在产业发展、成果转化、财政金融、人才引进、用地管理等领域开展改革试验。

  成都还将鼓励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提升区域综合发展。“成德绵三地各自的人才结构各不相同,错位发展、合理利用人才,有利于取长补短。”他说,三地将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成绵德三地对区域人才发展成果的共享、共赢。

  成德绵是四川高职和中职最密集、发展水平相对最好的地区,三地在职教布局上优势互补,已经开始探索职业教育发展合作机制。成都和德阳建立了职业教育交流互访机制,深度开展中高职衔接,共享双方优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打造不仅将影响区域发展,也将惠及普通群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1-01-28 11:48
SRC-784244684 2016-01-29 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