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更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通过聚焦四项重点任务,努力为毕业生铺就一条宽广的就业之路。
一、打开访企拓岗思路,打通赴港就业“新通道”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高度重视访企拓岗工作。学校坚持实施“5+2”访企拓岗模式,通过政府、专业群、网络平台、教师和校友的五大路径,形成“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合力,强调以结果为导向,将拓岗实效惠及于生。今年以来,学校组织线上线下双选会及宣讲会147场,新增入驻“云就业”平台企业2294家,精准推送招聘信息230条,岗位9500余个,送达30145人次。
此外,学校依托港资背景优势,在拓岗工作中有了新突破。通过与香港企业紧密合作,邀请香港企业来校宣讲,提供详细的赴港发展信息及规划,为学生打通了赴港实习就业的“新通道”。7名2024届毕业生成功以“香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身份留港工作,薪资1.8万港币/月,18名2025届毕业生成功赴港实习。赴港就业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更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为学校高水平对外开放、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所需的技能人才做出了贡献。
二、优化就业育人体系,点亮职业规划“导航灯”
为实现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学校以职业综合素质教育改革为指导,根据企业要求和学生需求,确立了“五位一体”的职业综合素质及就业行动能力培养体系,形成“3阶4载体”的培养模式,将学生素质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进行结合。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职素能力养成手册》跟踪学生成长路径,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就业指导。通过邀请企业参与职素培养、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组织“校企生”三方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探索职业的新路径;通过将职素培养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堂,形成“养成式、全程式、体验式”职素培养新格局;通过建立“就业岗位胜任力模型”形成“易理解、明标准、可评估”的职业目标设定依据、设定职素模块专项素质学分,激发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的新动力。
另外,学校不仅重视自身发展,更以开放姿态分享经验,引领教育共赢。2024年学校组织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高素质人才动能”为主题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交流会。四川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胡卫锋参会并讲话。韩虎校长在民办学校校长交流会上进行职素培养分享。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文在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建设思路”研讨活动上进行分享。
三、提升求职指导能力,组建就业帮扶“领航队”
学校实施就业班导师制,为毕业生配备“辅导员+实习就业指导老师”的导师团;针对困难群体实施以校领导为组长、系主任为副组长的“暖阳计划帮扶小组”,让每个有就业需求的学生都能有专属指导老师。另外,学校在提升老师指导能力上下了大功夫。首先,就业指导中心为导师组织了“工作实务、技能提升、职业竞赛、就业政策”四模块12项培训,并对校内指导老师组织就业政策考试。其次,学校开展对标进竞活动,走进其他学校学习先进工作做法。最后,还邀请企业HR和行业专家走进校园,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分享前沿的行业动态和实战经验,确保导师的指导能够紧跟市场步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求职需求。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工作激励机制,鼓励导师积极参与指导与拓岗工作。通过定期评选优秀导师、表彰先进事迹,以及将拓岗成果纳入个人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了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学生求职路上的坚实后盾,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专业、有效的就业指导,显著提升学校就业工作实效。
四、深化就业调研评估,夯实就业工作“质量基”
学校也高度重视就业调研及就业质量评估工作。为确保“就业-招生-培养”机制的良性循环,学校建立了“8字循环”反馈机制。首先,在就业数据统计过程中,以“上报-核查-整改-复查”的流程,形成“8字小循环”确保就业数据的真实可靠。另外,通过问卷调研、分析总结等方式形成新生调研报告、学生成长、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报告,形成横向、纵向的数据反馈,建立“8字大循环”确保真正做到将调研结果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
2024年,学校围绕“高职学生择业选择效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在首届“培育四川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展现了学校在就业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及重视度。此外,学校对2017-2024年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和工作表现,为教学和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这些举措进一步显示了学校夯实就业“质量基”的决心,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四川长江职业学院通过聚焦四项重点任务,不断优化就业工作,为毕业生提供了全面、精准的就业服务。学校将继续努力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学校也期待与社会各界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不断发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