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所高校正成为“应用型王者”
2022-06-14 09:56:00
成都锦城学院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金字塔形的。高校不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也要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青年一代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地方本科高校,毫无疑问是培养此类人才的主力军。
  2021年,在我国多省市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应用型高校相关内容被频繁提及。此后,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类型定位更加巩固、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在我国,有着这样一批怀揣教育梦想的民办高校,通过大胆探索、多方尝试,不断突破办学瓶颈,用极具视野和远见的办学理念,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的一方“沃土”。
  巴蜀大地,成都平原,就有这样一所优秀的民办大学,砥砺前行十七载,潜心教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大学锦城模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有着“中西部民办第一校”之称的成都锦城学院。
  蜚声巴蜀,民办排头兵
  成都锦城学院始建于2005年,前身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1999年起,根据国家相关法规,为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一批独立学院纷纷成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独特的过渡模式。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2021年6月,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转设的政策要求,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正式转设更名,成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全新的成都锦城学院从此而生。
截图自四川省教育厅官网
  莫问前程几许,只顾风雨兼程。17年的建校史,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片浪花。这所年轻的高校,从依托四川大学母体办学到自主办学,正如一位有着远大前程的翩翩少年,即将开启乘风破浪的征途。
  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成都锦城学院脱颖而出。这是锦城学院转设以来首次被纳入民办高校排名中,即迎来全国第5名、中西部第1名的亮眼成绩。可以说,作为中西部民办第一校,他准备好了。
截图自2022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
  履践致远:走在前列,迈向一流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17年办学历程,锦城学院实现了“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之目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而要论起其独家法宝,则不得不谈起它“向外”“向内”“向前”的三看办学理念。
  向外看,立足巴蜀,时代担当
  高校是育人的摇篮,而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向外看,是锦城学院借助地方优势融于自身人才培养,更是为地方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从需求到专业,“逆向革命”堪称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方法论样本
  锦城学院可以说100%做到了“地方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截至2021年,锦城学院已经发起了三轮就业岗位调查,将传统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进行逆向翻转,变为“产业链、创新链→岗位需求→专业及专业方向→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和建设。这一创新,被业内称为“专业建设的逆向革命”。如2009年,锦城学院着眼于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和变化,着眼于培养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文科人才,成立“文科技术教研室”、建立25个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和52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方式,助力学生成为“泛媒体达人”。
  充分调研社会需求,以详实的人才需求调研数据作为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是从需求到专业设置科学性的重要保障。在今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成都锦城学院2022年新增四个本科招生专业,分别是商务英语、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新媒体技术、供应链管理。目前,锦城学院共有本科专业58个、专科专业27个、100余个专业方向,通过动态的调整,使得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吻合。
  产教深度融合,深度服务社会
  除了自主进行岗位调查,锦城学院长期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高校之间开展的“校地、校会、校企、校校”四大合作也是其向外看办学的绝佳写照。800余家政府部门、中国电信、用友软件、普华永道、字节跳动等都有锦城学院产教融合的真实案例,更有与地方、企业等共建成的税谷学院、直播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公益学院之类的超深度合作。以校企合作为例,在2010年与中建八局开设的首批“安全工程师”定向班,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八局工作,仅10年时间,就有20多人当上项目安全总监。
  产教融合的同时,也极大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师生团队参与到青白江中欧铁路港、自贸区、紫坪铺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等各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项目上来。截至目前,锦城学院共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1项。
  教师“双向进修”,“双师双能”应用型师资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传道授业的引路人,更是其走向社会、走向就业岗位的引导者。在锦城学院,老师需要同时拥有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两种身份”,既在“讲台上讲得好”,又在“实战中做得好”。学校每年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教师提升学历;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进修锻炼。
  目前,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占比已达60.3%,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者、四川本科高校教指委和其他各类专家库入选专家40余人。其中便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邱光平,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艺术家,邱光平长期坚守一线教学,在艺术创作最好的年华于教育中不断精进,通过自己的作品向更多学子传达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把锦城艺术学院“崇艺尚美”的理念和追求传递给更多人;得益于学校对教师双向进修的大力支持,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王潇碧老师,于2013年毕业加入教师队伍后,就主动申请加入了四川省公路院总工程师牟延敏组织的桥梁组合结构科研团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她以参与科研的经历提升专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并将科研工作中的体会引入到教学的高阶课堂中。
  学生“双证培养”,过硬技能保就业
  2005年起,锦城学院即在全国本科高校中率先实行“双证培养”,把职业证书考试内容嵌入教学计划,让学生毕业时能既能拿到毕业证又能拿到职业资格证。除常规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外,还有诸如ACCA、CPA、CFA等在行业和国际上很有分量的证书,广泛开展以证促学。“双证培养”普及面广,以2020届毕业生为例,人均持证数已超过3本。
  极具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让锦城学子好就业、就好业。2022年5月,以蜀道集团、四川铁投、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普华永道、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川商总会等为代表的名企、名协齐聚锦城,开展“百家名企进锦城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延揽英才,一次性提供充足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在高校毕业生一年多过一年、就业形势也一年难过一年的当下,“岗位追着学生走”,在锦城学院成为常态。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时代,如何将人才培养大目标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成了有远见的高校办学的重要方向。积极向外看,是锦城学院办学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其以“服务地方,服务全国”为使命的社会担当,也是其对人才培养质量高度负责的办学初心。
  向内看,反求诸己,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全面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全”“五育”铸格局
  成都锦城学院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早在2005年,学校就旗帜鲜明地走“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道路,提出“向教学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学习要质量”,大力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学校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获批省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示范专业1个,示范教学团队1个;同时,明确“教育质量是生命线”,实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目前已有1600多位创业校友,创立了1800多家校友企业,年产值超170亿元,为社会创造了近3万个就业岗位。
  改革创新炼“金课”
  锦城学院坚持“锦城课堂大于天”,坚持“育人不放任,考试不放水,管理不放羊”。学校以“高阶教学”为主攻方向,推行“三大教改”,打造“金课”,创造了有温度、有浓度、有梯度的课堂。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等“金课”共计24门。依托科学的课程设计,锦城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16项……一项项数据成为学校课程含金量提升的有力佐证。
  倾情投入为学子
  在锦城学院,“教育不是万能的,只有当好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意向一致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改变受教育者的命运”,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共识。校园里,教师全天候服务学生成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忙项目、忙创新、忙竞赛,师生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成绩亮眼。近年来,锦城学子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国奖3项、省奖135项,且连续七届获“优秀组织奖”;在“挑战杯”“创青春”大赛中,获国奖7项、省奖225项,捧得“优胜杯”1次;其它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国奖78项、省奖1794项;以锦城学院为专利权人的专利共403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长板效应扬潜能
  在仔细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后,锦城学院于2013年创造性提出人才培养的“长板原理”,认为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发挥特长,是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长板普测”、建立“学生长板库”、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深入探究学生成长规律,促使学生长板更长、亮点更亮。近年来,锦城学院培养了一批特长显著的学生,如在校期间自制3D打印机、毕业后创业的余晟睿同学,就是“长板培养”的受益者之一,今天的他已是一家科技创业公司的董事长。
  教育因时而变,应用型大学建设也与时俱进。为了适应国家以及社会的人才需求,成都锦城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在波浪式前进的路上,学校不断主动优化自身,形成应用型学科体系建设的鲜明特色。向内看,是锦城学院围绕自我提升、矢志国内一流、反求诸己,不忘初心的教育使命,也是其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战略下,守正创新、打造先发优势的教改决心。
  向前看,问鼎一流,奋楫争先
  面向未来办好教育,要回应世界的关切,要回应国家和社会的关切,探索融入社会的未来大学发展新形态。当今时代,我国高校要问鼎一流,就要主动打开“围墙”,利用大学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交叉优势,与企业未来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培养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打造符合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的教育新形态。
  勇立教育变革潮头
  在新形势下,锦城学院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深层次的“智慧教育”变革,走在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前列。
  2010年,学校试点开发“数字化学习平台”;2012年,提出学习“可汗学院”;2014年起,推行“翻转课堂”,实现对全部课程、全体师生的“全覆盖”;bet36体育备用;年,积极融入全国慕课,现已上线13门国家级平台慕课。目前,学校1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在SPOC“锦城在线”平台上,建课教师1155人,线上课程6111门,2020年全年访问量1.8亿次。锦城学院以智慧、互联为理念,打造空间、时间、知识协同融合,推动新时代教育生产力的变革。
  学科贯通深度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复合性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跨界融合、推陈出新,是当前全国高校都在探索的方向之一。大势之下,锦城学院率先布局,建设“锦城四新学科”,实现了“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的锦城学院,已获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等建设成果。
  bet36体育备用;年初,锦城学院又采取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的模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于2020年获批全国第二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开办资格。为赋能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学校建成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智能制造中心等实验实训室,已处于行业前列水平。今年,凭借人工智能项目,锦城学院成功入选四川省第十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智能科技正成为推动世界进入崭新时代的又一股决定性力量的当下,人工智能学院成为学校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成为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增添新活力的样板学院。
  优秀校友层出不穷
  “一所大学的声誉,不是由大楼和草坪决定的,甚至也不是由个别大师决定的,而是由培养出的人才决定的” 。作为高校的“金名片”,校友的发展方向更凸显高等教育的应用性与前瞻性。
  锦城学院建校以来,培养的第一届学生走向社会不过13年,但许多校友已经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成绩斐然。他们,或传道授业,为人师表;或研学精进,学界翘楚;或为商界骄子,叱咤风云……据学校官网显示,锦城学院已培养出200多位银行支行行长、300多位高校教师、6000多位科技创新界骨干、8000多位文化教育传媒界人士、10000多位工程师、10000多位职业经理人和企业管理人员……
  向前看,是锦城学院面向未来,以前沿的教育理念、优质的人才培养等形式,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所输送的人才、所贡献的智慧、所孕育的精神,是区域发展的巨大支撑。今天,成都锦城学院为区域发展贡献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已熔铸在区域发展的史册上。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锦城学院,师生之和、教育之美、学习之乐,随处可见。
  近年来,“就业难”与“招人难”现象并存,不同专业、行业和地区间用人需求差异较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重压之下,成都锦城学院逆风而上,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17年来,锦城学院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3届、近6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高端就业率近50%、创业率近3%,被四川省教育厅授予“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在锦城学院,前程锦绣,未来可期。
  十七载,弦歌不辍,玉汝于成;十七载,春风化雨,桃李满园;十七载,守正出新,创造辉煌。不断上扬的成绩曲线,彰显着17年来锦城学院在乘风破浪中奋楫争先,从“初出茅庐”到“问鼎一流”的崛起之路。如今的锦城学院,已成为国内民办高校、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标杆,在坚守初心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中问鼎一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