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索玛花开,让大凉山的孩子走出大山“看世界”——吉利扶贫工作小组的“教育帮扶”之路
2021-08-16 09:00:00
吉利学院
  七月的四川盆地闷热、潮湿、多雨。从成都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需要9个小时,下了京昆高速,过了西昌,往大凉山腹地纵深而去,绵延不断的群山,蜿蜒崎岖的山路。不时掉落下来的石子和道路塌方,让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扶贫工作小组的李晓倩心里发悚。尽管这条熟悉的路,她已经来来回回走了20多趟,每一次进大凉山,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奔腾的峡谷激流,在狭窄蜿蜒的山路上穿行,李晓倩无心看风景,她盯着脚下的路,叮嘱开车师傅小心再小心。
  开车师傅是当地人,他告诉李晓倩雨季进出大凉山有些危险。望着远方的山,李晓倩已顾不得这么多,她心里惦记更多的是“去年10月第一期投入使用的智慧教室能正常运行吗?老师们都会使用信息化教学吗?智慧教室给当地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李晓倩和她的团队此次之行就是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只有“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需”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帮扶目的,教育扶贫不只是帮扶而是要从“输血”实现“造血”,这才能开启大凉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一、临危受命,从海边城市到偏远大凉山
  时间追溯到2020年9月,在没到大凉山之前,李晓倩是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所属的三亚学院的老师。面朝大海,听潮起潮落是她每天的诗意生活。当有一天学校通知她前往四川凉山协助吉利人才协同委员会助力凉山州教育脱贫攻坚计划,这个从小在城里长大,从未去过山区的女生,第一反应是上网查资料。从三亚到成都,成都到西昌,西昌再到布拖县和昭觉县,2020年9月21日对于李晓倩来说,是终身难忘的日子,“扶贫工作小组”首次抵达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觉县。尽管在出发前,扶贫工作小组的成员都提前做好了心理建设和突发预案,现实却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蜿蜒的山路,巨大的地势温度落差,炙热的日光,高反、水土不服、身体水肿让扶贫小组成员们猝不及防。这一天李晓倩在漫漫煎熬中度过。同样和她一样不适应的还有团队中的宋浩,三亚学院的思政教师以及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的王科明和刘学辉。高高大大的宋浩是北方人,高反让他头疼欲裂。如果身体的难受还能抗的话,四个月身孕的妻子是他最割舍不下的牵挂。一边是家庭的牵挂,一边是脱贫攻坚重任,出发前,就在他犹豫不决时,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成为他前行的动力。宋浩说,作为一名教育者,教书育人是培养个体的孩子,但教育扶贫是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获得幸福的未来。想到这儿宋浩毅然决然踏上了扶贫之路。团队中还有一位成员是90后的于晓静,年龄不大却做事利落,原本早已和男友订好婚期的她,毅然推迟婚期加入扶贫工作小组。这一天,吉利扶贫工作小组的成员们思绪万千,山里的夜静谧而深邃,他们却怎么也睡不着,心理深知扶贫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李晓倩在《扶贫》日记中这样写道“既然选择 便义无反顾,以教育的力量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这就是吉利人的初心!”
去往大凉山的路
  二、路在脚下,下绣花针的功夫摸清大凉山教育现状
  “如何为大凉山的精准扶贫做点有效的努力,帮助青少年树立图强意识,获得脱贫基本能力,实现真正彻底脱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是出发前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陆丹主席对扶贫小组的嘱托。作为扶贫工作小组的副组长,熟悉教育规律和发展理论的李晓倩深知“教育扶贫”是一条漫长与艰辛的路,教育需要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急不来也取不了巧,需要下“绣花针”功夫。摆在扶贫工作小组面前最棘手的事就是摸清现状,“布拖县、昭觉县一共有多少所学校?每所学校教育基础怎样?每所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与开展情况?智慧教室安装前期基础环境是否达标?”到达大凉山的第二天,李晓倩便和团队开始了“摸底”工作。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境内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布拖县地广人稀,学校与学校之间相隔较远。如果距离可以用时间来解决的话,“协调对接工作”才是扶贫小组进入凉山面临首要棘手问题,打开李晓倩的手机通讯录,20多个新增电话是几个月扶贫工作的收获,“别小看这些通讯录,这可是我到凉山的‘通行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都能第一时间知道找谁?哪个部门能协调解决?”说这话时,李晓倩露出了得意的微笑。李晓倩喜欢随身带着一个日记本,除工作调研外,她擅于以教育的视角记录工作中的所思、所悟。白天大量的走访、调研、与当地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收集信息;晚上回到驻地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制定第二天行程。除此之外,扶贫工作小组总会抽时间到布拖县村镇、街道走走,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扶贫不是俯视,更不是走马观花走过场,只有深入群众,俯下身去,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也更能明白他们的需求,现在我们大家都会说当地的一些彝语”。李晓倩脸上洋溢着自豪!
扶贫工作小组成员李晓倩帮孩子套上吃饭的罩衣
  “阿布泽鲁小学、布拖中学、布拖民族小学、木尔乡幼儿园、石咀小学、拉达乡中心校、交际河中学、东方红小学、菩提小学……”翻开宋浩的工作日志,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师资情况、学生年龄分布、听课反馈、评价,学校网络基础、教师信息化水平密密麻麻记录了几大本,有的还用红笔标注和注解。团队成员中年龄最小的于晓静开玩笑地说,以前的是朝九晚五,参与扶贫后作息时间变成了“5+2与白加黑”。
  入驻大凉山的第一个月,扶贫工作小组每天驻守工作一线,深入学校调研走访、走进课堂观摩学习、融入师生畅谈,以大量详实数据完成了《凉山教育扶贫调研报告》。在这一个月里,李晓倩发现自己和团队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皮肤从白嫩变黝黑了,强烈的紫外线下皮肤慢慢开始脱皮,李晓倩的体重掉了二十多斤,宋浩的高反没有了,于晓静的水土不服也能适应了……让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的是,走在街道上看见遍地的鸡牛羊粪,从以前赶紧捂鼻子到现在欣然习惯。李晓倩笑着说,习惯是因为我们已经融入了这里,从内心接受了这里,并逐渐喜欢上了这里!”宋浩和于晓静则抢着说,一月前,谁也不认识我,如今周边的彝族同胞都会热情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
  三、俯下身子,以心换心问题迎刃而解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开出的“药方”是以“智慧教室”、“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科技力量助力凉山布拖县和昭觉县教育信息技术变革以及提升全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智慧教室”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迭新的第一步。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与两县达成帮扶意向,将陆续建成覆盖布拖和昭觉两县所有小学的“智慧教室”,以现代科技推动教育革新。起初,李晓倩乐观地认为“智慧教室”大家应该都喜欢,后续工作开展起来更方便。盲目乐观的背后是残酷现实,就在第二次调研刚刚开始,李晓倩就遭遇了扶贫工作中的第一次“挫折”。 “今天到的这所学校有点偏远是一所乡镇小学,这里的教育基础条件很差,教育方式和理念都很传统,我看到一些单位捐赠的仪器设备尘封在那儿很可惜,老师们对智慧教室有些抵触,反馈教学任务本就繁重还要学习新技术,看来教育扶贫首先是思想扶贫,扶贫先扶智!”
未安装智慧教室前,交际河小学上课的孩子们
工作小组成员与布拖县的小学老师座谈
  突如其来的“冷水”并未浇灭扶贫小组的热情,他们深知大凉山腹地交通闭塞,教育相对落后,接收外界的讯息相对滞后,比起硬件建设“转变思维”才是突破口。找到症结,说干就干。扶贫工作小组第一时间向吉利扶贫领导小组汇报了情况。转变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思维,要让老师们改变首先要接受。明确了方向,扶贫工作小组从“智慧教室”试点入手,在布拖和昭觉县选择10所具备条件的学校准备试点。原本以为忙碌完第一调研阶段可以回家看看,谁知扶贫小组又一头扎进了“试点”工作。10月的大凉山银装素裹,一边是大雪纷飞的初冬景色,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安装与培训:智慧教室网络测试、硬件安装、验收、线上线下操作培训。一有空,李晓倩就带着之前对智慧教室有疑虑的老师实地观摩、不厌其烦讲解。她和团队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回访,普及“智慧教室”的优势、听取学校和老师们对智慧教室的意见,如有学校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调动一切力量和集团资源逐一攻破:网络、基础环境、硬件、师资、培训、技术支持……那段时间,扶贫小组在“转变思维”的这件事上认准了一个理“不放弃”。凭着这股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冲劲,老师们开始逐渐接受和尝试 “智慧教室”,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布拖民族小学老师感慨地告诉扶贫小组,之前来扶贫的,要么捐赠完就走了,要么来几次就再见不到人,只有你们是见过的最执着的团队,来了一次又一次,培训了一遍又一遍。“就没见过你这么较真的人!”听完这话,李晓倩的眼眶有些湿润,疲惫也烟消云散,她告诉小组成员:扶贫就得以心换心!
  四、风雨兼程,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看世界”
  在吉利控股集团的全力支持和持续投入下,首批10间智慧教室已于2020年10月交付使用。阿布洛哈村,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如今,李晓倩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阿布洛哈村。孩子们对大山外渴望的眼神与憧憬,李晓倩说:“智慧教室连通的不仅是大凉山与外面的世界,更是连通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智慧教室让山里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城里娃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布拖县民族小学张恒说,以前讲鸡鸭同笼的数学题,要靠粉笔画,如今智慧教室的交互动画让孩子们一眼就看懂知识原理。石咀小学学生阿约栗色围着智慧屏幕看了又看,她惊喜地摸了摸,“这个黑板太神奇了,能发声还有图像”。
布拖特木里中心校的孩子们在已安装好的智慧教室上课

在智慧教室上课的孩子们

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们
  望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吉利学院执行院长兼扶贫工作小组组长阙海宝心里明白,智慧教室只是吉利助力凉山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充分发挥吉利在教育、技术、产业领域优势,聚焦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新模式,探索推进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以“智慧教室”“高端信息技术”“师资培训” “师生研学”为抓手助力布拖和昭觉县现代化教育提档升级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激发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推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转变,从而带动布拖、昭觉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让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为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这才是吉利创新打造的 “吉利模式,布拖样板”。
吉利学院执行校长阙海宝率领扶贫小组前往布拖小学调研
布拖县老师在吉利学院参加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
  望着大凉山延伸向远方的路,工作小组来不及停顿,他们知道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已圆满收官,乡村振兴画卷已徐徐打开,未来等着工作小组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661870332 2021-08-13 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