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简介

http://sichuan.eol.cn  来源:  作者: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2014-03-11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于2002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 (川府函〔2002〕96号)批准建立,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四川省唯一一所农业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一、历史沿革

  学院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德通桥路392号,其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

  2002年4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温江农校基础上建立“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2004年6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成都畜牧兽医学校和成都市机电工程学校整体并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04年7月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三校合并;2005年7月,“三校”完成了实质性合并。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6年,在首次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获得“优秀”等级,进入全省地市属高职学院前列。

  2008年学院申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四川地区候选学校两轮遴选(8进4及4进2)中取得较好成绩。虽最终未能进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之列,但学院按照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标准和要求,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办学理念

  建校半个世纪以来, 学院铸就了“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理念、特色和传统,确立了“改革立校、质量强校、服务兴校”和“艰苦奋斗求生存、增强实力谋发展”的治校理念;形成了“以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本领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亲农、事农、兴农,敬业、勤业、创业”的学院精神。10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里走出去,成为“农村建设的践行者、农业技术的推广者、农民致富的引领者”

  十一五期间,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发展思路,修订发展目标,明确了“从外延发展全面转入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型,确定了 “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效益,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地位”的内涵发展思路。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院自身办学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提炼和明确了学院未来发展定位。形成了:

  以人才培养和服务成都两大功能为主、农业科技研发为辅,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的角色功能定位;

  以农为主、兼顾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需要的多学科综合型高等职业院校的层次类型定位;

  立足成都、面向四川、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三、基础条件

  2005年后学院相继启动“迎评创优”和“创建国家示范高职”工作,累计投入逾1.8亿。目前校园占地面积70余万平米(含租赁和校企合作用地近40万平米),建筑面积26万平米(含校企合作共建5.6万平米),馆藏图书种类约20万种45万余册;院内实验、实训基地覆盖种植养殖、园林园艺、建筑机电等专业,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设备总值4300多万元,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0余个。

  四、师资队伍

  在岗教职工530人,校内专兼职教师402人,其中高级职称84人,硕士125人(含在读13人),博士14人(含在读6人),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67%;有2名教师分别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称号,8名教师进入农业部“中国农业高级专家库”,39名教师分别任相关行业或专业的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等,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立项建设。近年来,主参编教材81种,其中规划教材51种;教师正在承担和参与着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其它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2009年,学院 “家畜寄生虫病监测防治新技术推广项目”,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

  五、人才培养

  学院专业“立足一产,接二连三”,设有农学园艺、畜牧兽医、建筑园林、经济管理、电子信息、机电工程六大类共38个专业(在招专业35个);近三年,年均招收普通高职专科学生达3100人,在校生规模近万人。

  近几年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把企业引入学院、把专业办进企业”的办学模式不断深化,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良性互动。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形成了冠名订制、做学交替、服务育人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邀请用人单位(企业)的领导、专家、技师组建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采取“逆向设计”的办法,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先后组建了正大班,国光班,元丰班、旺达班、巨星班、金房苑班等企业冠名班,实施订单培养、产学结合,校企共管共育。与此同时,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有力地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构建了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有机地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运行进行适时有效的监控,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实施素质拓展工程,完善素质教育课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实行素质教育认证,每年开展科技文化节、学业职业创业规划大赛、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于担当、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07年至今,学生个人获得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 “挑战杯”四川赛区二三等奖、成都市“一专多能”优秀学生等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表彰共292人次;学生集体获得全国青少年网络辩论赛亚军、四川省优秀社团、成都市“先进基层团组织”等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表彰共37项。毕业生凌华章同学在“2007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四川省首届十佳创业之星”称号,成为当年全省高职学院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代表;2009年,在校生付建旭又在“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中以总分第三的成绩获得大赛二等奖及5万元创业扶持金,再次成为大赛唯一获奖的高职院校学生。

  毕业生就业有出路、创业有本领、发展有后劲,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满足了统筹城乡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连续三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就业先进集体”。

  六、社会服务

  在努力提高育人质量的同时,学院积极实施“四个一”工程: 一个品种带动一方产业、一个项目助推一方经济、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一个团队服务一方群众,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统筹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肯定和欢迎。学院已先后与双流县、青白江区和温江区签订了“院县(区)合作协议”。

  学院主动承担各类培训任务,年均培训逾万人次。先后被确定为“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成都市移民培训基地”、“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国家科协全国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农业部和商务部“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援外和涉外项目培训单位等。

  近几年来,学院全面推进开放办学。以省市实施“职教攻坚”为契机,积极筹建立足成都、面向四川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筹建面向全省的涉农职业院校实验实训中心,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引领和带动全市和全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全面启动荷兰德隆登应用科技大学“2+1”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和课程开发;深度推进与新加坡PSB学院开展的校际交流、师资培训;积极推动与英国拉夫堡学院开展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和“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培养。根据 “中非合作论坛”精神,已举办两期并将继续举办面向非洲国家技术人员的现代农牧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专项涉外培训;根据“南南合作”精神,已举办四期并将继续举办“南南合作”外派技术人员培训;依托温江海峡两岸科技园台(外)资企业聚集的优势,积极开展人才共育、订单培养。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学院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危难之中彰显了全院师生甘于奉献和勇于承担的精神,受到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广泛宣传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学院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四川省抗震救灾自愿服务先进集体”和“成都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等称号,师生累计获得省市各级表彰20余项(次)。

  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正以创建省级示范为契机,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服务能力,为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具有可持续竞争能力的一流高职学院而努力奋斗!

  学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德通桥路392号

  邮政编码:611130

  咨询电话:028-82732146、82732733

  纪检电话:028-82732793

  传   真:028-82731147

  学院网址:http://www.cdnkxy.com/或www.cdnkxy.edu.cn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