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7项创新成果亮相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

6月11日至13日,以“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以下简称“上交会”)在世博展览馆举行。上海海事大学组织7项创新成果在高校展区展出,项目涵盖海洋新能源、海洋材料、船舶节能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其中,2项成果获得本届先进项目奖。
参展期间,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蒋皓、张燕等领导参观了学校展区,听取了相关项目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情况,对成果技术的先进性及产业前景给予肯定并提出指导意见。

12日上午,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高文忠教授团队研发的“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在上交会高校展区“创智汇”活动中开展项目路演。高文忠教授团队研发的该系统是一种利用海水表层和深层温差进行发电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相比传统固定式海洋温差发电系统,浮潜式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具有“可浮可潜”的特点,能够根据环境需求调整运行状态,在正常情况下浮于水面进行发电,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可潜入水下,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13日下午,第十一届上交会先进项目颁奖典礼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中厅举行。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范润华团队研发的“具有防腐防污功能的先进涂层材料”荣获第十一届上交会智能海洋工程与装备先进项目奖;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高文忠教授团队研发的 “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第十一届上交会绿色能源与储运先进项目奖。学校是本次上交会高校展区唯一获得2项先进项目奖的高校。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王忠诚教授团队研发的甲醇增程动力船,该船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运行模式及同步补能续航,全航程采用增程模式推进。采用该项目技术的国内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中山1号”2023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试航成功,航行全程实现了“零碳排放、超低污染”。该技术在纯甲醇增程动力的续航能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融合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宓超正高级工程师团队研发的雷视一体机,该成果集成了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的高性能设备,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视觉技术,克服了单一传感器在目标定位精度、应用条件及功能扩展上的限制,实现了全天候的车辆监测与跟踪。该设备还配备了车辆轨迹预测自纠正算法,能基于车辆轨迹实现异常交通行为的准确识别。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类延华副教授团队研发的免排放铝合金高性能膜表面新型处理技术,该技术采用微氟催化,化学成膜+电化学成膜技术是对现有阳极氧化工艺技术革新。与硫酸法相比,工艺简单,免水洗无排放。该技术的温度范围更宽,膜孔隙率更高,膜厚可控;在膜性能方面,耐腐蚀性更好,抗杯突试验不开裂脱离,冲击试验不开裂脱落。膜性能在多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技术的特异性为绿色环保新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除上述成果外,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曾卫明团队研发的“视频卡口船舶碰撞智能态势感知与提醒”和“海员脑可塑性与职业适应性评估大模型”等2项成果以展板形式在展会上展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