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问答
2021-04-16 10:16: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的报名条件是什么?

  符合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

  2.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申请报名考生包含哪几类?

  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考生:bet36体育备用成绩优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bet36体育备用成绩须达到一本线及以上。

  实施bet36体育备用综合改革省份的考生bet36体育备用成绩需达到该省份确定的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40分及以上(其中bet36体育备用满分非750分制的省份按比例折算)。且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90%

  其他省份达到生源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80分及以上(对于合并录取批次的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按照该省份确定的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且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90%

  第二类考生: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中阶段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任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及以上奖项。bet36体育备用成绩须达到一本线及以上。

  3.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总计划是多少?

  一共120名。

  4.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获批多少个专业?

  获批5个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专业介绍详见后文。

  5.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在哪些省份招生?

  同济大学将面向全国招生,具体分省分专业计划将以强基计划报名系统内公布的为准。

  6.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怎么报名?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

  报名方式采取网上报名。

  411日至30日,考生可登录同济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

  网址:

  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247

  第一类考生选择一个专业组填报,最多填报组内所有专业,并选择是否服从组内调剂。

  第二类考生报考专业不受分省专业计划限制,选择一个专业组填报,最多填报组内所有专业,并选择是否服从组内调剂。

  报名时间为:411--30日。

  提醒考生严格按照操作提示完整、准确填写相关信息,提交后所有材料不得更改。

  7.报考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后是否能够兼报其他高校?

  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

  8.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对bet36体育备用改革省份和非bet36体育备用综合改革省份考生分别有什么要求?

  bet36体育备用综合改革省份的考生的选考科目必须符合我校招生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否则视为无效。详细要求可参考我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对于非bet36体育备用改革省份,只招收理科生。

  9. 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确认环节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确认,是否可以补确认手续?

  确认环节是给bet36体育备用后估分成绩与当时强基计划报名时的预计成绩有较大偏差的考生一个修正的机会。

  612日至620日,所有报名考生需进入系统完成考生确认环节。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认,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认的视为自动放弃我校强基计划考核资格。

  没有补确认环节,不接受补确认。

  10.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考核资格认定标准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查到是否有资格参加学校的考核?

  对于第一类考生,按我校在生源所在省份分专业组招生计划数的5倍,以报名考生bet36体育备用成绩(不含bet36体育备用加分,下同)从高到低,确定各省份各专业组参加学校考核考生名单(在bet36体育备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依次以数学、语文、外语成绩高低排序),并按照教育部要求公示各专业组入围标准。同时,考生bet36体育备用成绩要求如下:

  1)实施bet36体育备用综合改革省份的考生bet36体育备用成绩需达到该省份确定的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40分及以上(其中bet36体育备用满分非750分制的省份按比例折算)。且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90%

  2)其他省份达到生源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80分及以上(对于合并录取批次的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按照该省份确定的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且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90%

  对于第二类考生,考生bet36体育备用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录取批次和实施bet36体育备用综合改革的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按照该省份确定的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即可入围学校考核。此类考生入围数量不受分省分专业计划限制,不占用各省第一类考生的入围名额。

  预计在6月下旬所有省份bet36体育备用成绩公布后,考生可以查询个人是否入围学校考核选拔。

  11.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考核方式是什么?考核时间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测试?

  考核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

  笔试测试内容根据考生报考专业组确定。面试由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根据考生报考专业组进行面试。考生的高中生综合素质档案评审纳入面试考核环节。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测试全程录音录像。体育测试项目为立定跳远、50米跑(二选一)

  12.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的体育测试测哪些内容?测试结果如何使用?

  体育测试:测试项目为立定跳远、50米跑(二选一)。考生需提前在当地保险公司购买测试期间个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测试当天查验保险单据原件,否则不能参加测试,成绩按不合格记录。测试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见附件1)中高三年级相应标准评定成绩,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为合格、低于60分为不合格,不合格的考生不能获得我校强基计划拟录取资格。

  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体育测试的考生,须提供三级甲等医院病历以及所在中学开具的不能参加体育测试的证明(须由中学校长签字及学校盖章),并且在新生复查阶段进行补测,如不通过,将取消入学资格。

  13.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综合成绩怎么计算的?

  我校按照考生bet36体育备用成绩85%,学校考核成绩15%折算考生的综合成绩。

  综合成绩=(bet36体育备用成绩/bet36体育备用成绩满分)×850+(考核成绩/考核成绩满分)×150

  14.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的录取原则是什么?

  对于第一类考生,根据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以考生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专业录取,额满为止。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以bet36体育备用成绩高低为录取顺序,bet36体育备用成绩也相同的,依次以bet36体育备用数学、语文、外语成绩高低为录取顺序。当拟录取考生数少于分省分专业计划数出现缺额时,不再递补。

  对于第二类考生,综合成绩达到同省份相同专业组第一类录取考生的综合成绩最低分的,予以认定,其录取专业参考综合成绩和竞赛成绩。若该省份无相同专业组录取的第一类考生,则综合成绩需达到同省份第一类录取考生的综合成绩最低分。

  15.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什么时候公布录取标准?

  我校将于75日前公布录取标准。

  16.同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有没有退出补选机制?

  有。在前三年,每学年末开展综合评估,综合评估以学业成绩为基础,由综合评估小组做出评价,不适应强基计划培养的学生可转入同专业普通班学习。在研究生阶段,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进行考核和分流,相应取得硕士或博士学历/学位。

专业简介

Subject Introduction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面向核心及高端技术相关学科,依托前沿科学中心、重点科研平台,以积极培养关键领域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夯实数学基础,强化科学思维,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瞄准数学或相关领域的科技难题,在高端芯片、软件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交通与车辆、智能科技、新材料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端领军人才。

  本专业依托数学科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学院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荟集了众多高水平人才。数学科学学院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其他国家高层次人才8人,上海市高层次人才5人;土木工程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有院士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2名,特聘教授2名;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及省市高层次人才18名;汽车学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973计划和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2人。

  本专业按照2+1+X”的培养模式,实行本--博衔接培养。本科低年级阶段,主修数学基础课程;第三学年依据研究兴趣选择数学专业特色课程、人工智能交叉特色课程、智能建造交叉特色课程、智能制造交叉特色课程、智能交通交叉特色课程、大数据交叉特色课程中的模块课程,进入“智能计算与应用”同济大学数学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或地方重点科研平台,以及院士、领军学者等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训练和课题研究;可提前修读所在交叉方向研究生课程,优先获得研究生免试推免资格。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贯彻“三全育人”,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践行本--博一贯制培养的英才教育,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端领军人才。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是支撑国家取得重大发展和长足进步的重要基础学科。应用物理学专业在同济大学创办四十余年,在保持原有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涵盖凝聚态物理、声学、理论物理、光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一个物理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应用物理学专业于2019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2021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同济大学集合优势学科,依托优质师资力量和教学平台,设立强基计划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建筑学、微电子、海洋科学、航空等培养方向。建筑物理概论,建筑技术前沿,物理海洋学,海洋科学前沿,微电子工艺技术物理基础,数字集成电路物理原理,航空物理与材料,飞行原理与飞机系统。

  同济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特色明显,在多个领域具有国内一流乃至国际领先的水平,并实现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科研指导应用,应用反哺科研。例如通过对巨磁阻效应的深入探索,实现存储技术的突飞猛进,满足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需求;通过对晶格振动的研究,实现对热流的控制,改善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通过对声学原理的应用,实现运输工具的降噪、医学和工程中的超声探测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满足人类对超轻、超薄、超强、超高导热导电等性能的新材料的渴求等。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均达100%,其中进入QS排名前300大学深造毕业生的平均比例达61.8%,其中进入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比例达18.2%,进入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平均比例为31.8%。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都对同济大学毕业生读博情况予以高度认可,且毕业生在上述学校中连年取得奖学金。在已培养本科毕业生中,人才辈出,包括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五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学方向:依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第四次学评估中获得A-。院系师资队伍雄厚,拥有240名(包括国际教师18名)全职教师和研究人员,其中国家级高端人才包括院士5名等。其中将建筑物理(声光热),建筑设备(水暖电)作为交叉学科供以选择。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方向:依托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拥有专技类教师243人。在“外引进、内培养”的思想指导下,学院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教学和科研团队人才结构基本合理,形成一批高端人才队伍。其中将电路理论作为交叉学科供以选择。

  海洋技术方向:依托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拥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优秀教师队伍。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B+。其中将物理海洋学,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物理学概论作为交叉学科供以选择。

  航空方向:依托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办学施教。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是全国最早设置的力学专业。其中将航空物理与材料作为交叉学科供以选择。

物理学院 陈鸿教授课题组项目成果:蜂窝状平面光子晶体拓扑边缘态的赝自旋和p-d轨道杂化,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重要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本科应用物理学专业由物理学院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为两个方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支撑和保障。凝聚态物理学科于1996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7年获国家重点培养学科。凝聚态物理是我院的优势学科,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针对国家需要及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在凝聚态理论、新型微结构材料、光子晶体、辐射发光材料、特种电介质功能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承担多项“863”、“973”、“985”三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并进行了高科技技术产业化的探索。应用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学科交叉多、渗透强以及应用广的学科之一。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对外交流工作,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十分活跃,与多个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合作,开展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多个双学位项目,合作学校包括: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学学院(ESPCI)、法国里尔一大、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和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等,并与哈佛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等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的数十所国际知名大学的相关学院建立了多层次、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通过双边联合授予学位、联合培养、专业实习、学分互换和短期访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支持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学院还鼓励学生参加与法国索邦大学等高校合作的非学历交流项目,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短期出国访问等学术交流等。

  应用物理学专业整个培养过程依托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或地方重点科研平台进行拔尖人才培养。考核合格的学生在完成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本科阶段学习任务后,可通过专门的渠道进入同济大学物理学或交叉一级学科如建筑学(智能建筑、建筑技术、建筑声学等方向)、微电子、海洋科学、地球物理等学科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可在一级学科内任选二级学科专业方向就读。

  工程力学

  同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依托上海区位优势和学校工科见长特点,根据国家重大工程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传承和土木工程紧密结合的传统优势,发展航空宇航、车辆工程相关的专业新方向,培养具有厚重数理基础和国际视野、具有工程素养的杰出力学家以及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

  同济大学于1958年创办力学专业,为国内最早一批建设力学专业的高校,1986年起改为工程力学专业。2009年开始探索数理强化的力学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建设, bet36体育备用;年应用实验区成功经验,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合作建设大飞机班,实施数理强化的民机高端人才本研贯通培养,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1984年获批固体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批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成为力学首批博士点。2000年获批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力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 年固体力学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强基交叉学科土木工程、车辆工程和航空宇航是同济大学强势或新兴学科,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相关。学科实力突出,师资力量雄厚,解决了大量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培养了众多杰出科学家和工程领军人才,以及活跃在工程一线的大量专业精英,是我国力学、航空宇航、土木工程和车辆工程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同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强基计划的特色与优势如下:

  1)实行“2+1+X”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构建本--博贯通课程体系,前两年学习增强型数学、力学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第三年学习力学专业特色课程或交叉专业特色课程;四年级学生自主选择到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等同济大学强势学科继续攻读“X”年的博士学位。强基计划学生使用单独的研究生招生指标,享受博士生待遇和配套奖学金支持。

  2)注重大师引领,推进青年学者计划,多学科教研并举。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大师领衔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在学生的人格塑造、领导力、科研素质、跨学科思维和学术前沿引领等方面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依托力学和航宇、土木、车辆等专业优势,将强基计划学生从大学开始就进行青年研究学者培养,不只把大学生以学生来传授知识,而且把学生当作青年研究学者,让学生参与创作知识,强化理工交叉、教研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

  3)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实施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依托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上海市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等国家或地方重大科研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大飞机、高端无人机、深海深地结构和智能车辆研制中的关键技术,并针对其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开展科教融合人才培养。

  4)开发高层次、有内涵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突出国际化特色。工程力学强基计划长期开设暑期学校,举办以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会,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前沿短期课程,加强博士生文化交流、课程修读、学术会议和科研实习等国际化培养环节,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帮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相关领域的世界最前沿问题,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

  应用化学

  化学学科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和中心学科,与生命、环境、材料、医学、物理等学科交叉融合,对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济大学化学强基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引领,以培养复合交叉型基础学科拔尖的人才为目标,依托院校两级重大科研平台,配备一流的师资,加强通识教育、夯实数理化生基础、实行小班化、研讨式、探究式学习,提升国际化交流水平、推动大师引领营造学术氛围、着力培养未来科学和技术领军人才,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相关基础学科的“社会栋梁与行业精英”。化学强基计划设置有化学、化学-环境和化学-材料共三个培养模块。

  化学模块:依托于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化学科学国际研究前沿,立足理工结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化学+能源”、“化学+合成”、“化学+环境”、“化学+生命”以及“化学+材料”五个特色研究方向;依托科技部光响应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近5年,学院获批国家科技部863重大与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70余项,应用化学专业入选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11ESI同济大学化学学科国际学科排名已上升至234位,居世界前1.69‰,是我校入选ESI1%15个学科之一。

  化学-环境交叉培养模块:依托于环境科学与学院,面向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求,尤其是对能够解决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中科学问题的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的化学与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综合实验技能及专业素养,富有创新思维和多方位实践能力,能够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依托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完备的产学研基地与平台,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生态修复、环境化学、水资源综合管理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批国家及地方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6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 项,鉴定成果46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近300 项,在SCI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 余篇,并进入ESI 数据库全球前1% 机构行列。

  化学-材料交叉模块:依托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办学基础,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培养开放型本科、硕士和博士卓越人才;依托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上海市粉末冶金汽车材料工业技术工程中心,以“整合资源,提升能力”为科研工作思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开展新型能源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突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近三年来,学院获批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1项、课题6项、子课题13项、优青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项;年均发表SCIEI收录论文320篇,其中SCI 230余篇;材料领域年均发表一区论文40篇和国际合作一区论文3篇。

  生物技术

  同济大学2002年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创办同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基于近20年生物学拔尖人才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生物技术强基计划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理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以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物信息学、重大疾病的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为特色,通过强化基础、大师引领、科教融合、交叉培养、注重实践、国际合作等方式,塑造富有家国情怀,具有优秀道德素质修养、原创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并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生命科学领域领军人才。

  同济大学生物学科历史悠久,1937 年创立生物系, 后因外迁它校而停办。2002 年成立“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已建立一支包括2名中科院院士;3名长江学者、2名青年长江,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 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1名重点研发计划与 973 首席科学家;15名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等严谨求实、充满活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以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各1个。近3年,学院获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100多项,科研经费达1.5亿元,发表包括CellNatureSCI论文200多篇,获得国家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2项。学院注重国际化建设,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马萨诸塞州医学院、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马堡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师资交流、科研合作、学生互换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同济大学 2021-04-15 09:54
SRC-358981171 2021-04-13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