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专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师

http://shanghai.eol.cn/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7-02    

  编者按:71日,新华社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师》为题发表了对校党委书记李江的专访文章。李江书记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切入点,阐释了学校发展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基因,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且专业水平过硬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71日电(记者 吴振东)建校于1978年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校发展与改革开放合拍前行,“四史”教育资源丰富。学校通过强化理论课程学习和研学实践,有力推动师生“四史”学习入耳、入脑、入心。该校立足办学特色,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基因,持续培养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师。

  “四史”学习教育擦亮青年底色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广大青年需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实施“灯塔领航计划”。123名青年组建起“青马研学实践团”,在学校多部门联合开设的“纽扣课堂”上进行理论课程和实践研究的深入学习。

  这一实践团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江负责联系。他向记者介绍,理论课程包括极具学校办学特色的《交通中国》《国之衡器》等模块化课程,旨在引导青年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践环节上,围绕学校“四史”学习教育总体方案,一是开展“追随习近平总书记光辉足迹”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选取8条“红色足迹”路线,由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开展调查实践;二是在上海开展寻访工程大共产党人主题实践项目。项目以行业发展故事、上海城市精神为切入点,青年学生通过寻访自己专业对口行业的若干党员校友,挖掘他们在行业、企业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自身奋斗目标和方向。

  “我们的实践以‘完成一次课题研究、写好一份研修案例、组建一支宣讲队伍、制作一个实践微视频’为任务,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坚定将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信心。”李江说。

  “下学期我们将促进‘四史’学习教育与学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进一步深度融合,通过探索5G+课堂,以青年人喜闻乐见、效率更高的方式,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感染力。”李江说。

  “战疫”故事成思政生动教材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有100余名学生志愿者深入湖北、陕西、河南等地社区和农村基层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服务总时长超1万小时。学校把这些身边的“战疫”故事通过线上微团课等形式,打造成一系列学生可感可触的朋辈思政课。

  “不经历风雨,哪得见彩虹。”李江说,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青年师生成长的一次磨炼和洗礼。“这次洗礼带来的收获,当下的青年将终身受用。”

  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记者在工程大看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局面正在形成。

  李江表示,学校已建立课程思政项目持续建设机制,每个专业有12门核心课程参与建设。同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从入学第一课到离校最后一课,思政元素都将有机融入专业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上述举措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且专业水平过硬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师资建设是立德树人之本

  在李江看来,师资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学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校”战略,近年来先后出台30多项人才政策,初步建立青年、骨干、拔尖“三段式”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学校院士、国家级人才等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已引进院士4名(含兼职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10余名。依托教师工作委员会,构建起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

  新进教师、青年教师广泛地赴企业挂职锻炼,也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师资建设的一大特色。“国内高校里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是标准的‘三门生’,即从家门到校门,出了校门就跨入了教书育人的‘大门’,缺乏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来说,这种情况尤其应该改变。”李江表示。

  据悉,该校已建立制度,推动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参加产学研践习,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积极聘请企业高级人才担任兼职导师。这一举措对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均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积极影响。

  转自新华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