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加“料”过多导致教学娱乐化
http://shanghai.eol.cn/ 2011-11-24 大 中 小
大学的本科生教育总是备受诟病,人们批判教授们忙于搞科研拿课题,青年教师则因为科研评价压力而无心教学。大学管理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们重新讨论如何让大学教育回归人才培养的本源,久被疏忽的本科生教学,也开始受到关注。本周二,复旦大学举办了20年来首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大赛结果昨天揭晓,共有6位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
青年教师教学技巧不足
“举办教学大赛,是因为随着一批知名老教师退休,学校的优秀教师显得青黄不接。而且学校近年来推行通识教育,师资质量成为一大瓶颈”,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据统计,复旦大学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现在已经占了师资总数的60%。这些青年教师自己完善的知识体系要转化成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却并不那么容易,需要很多教学技巧。
据了解,现在高校青年教师上岗前几乎都没有系统的教学培训,完全是靠自己摸索。过去,复旦大学和国内一些知名高校一样,有集体备课的传统——每学期开学前,由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和青年教师一起备课,这样青年教师和老教授们在教学上可以各有所得。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各所高校迈开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步伐,教授们都忙着参加科研活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也渐渐地演变成只考核教学的量和科研成果。集体备课制度名存实亡,只有个别院系仍然保存着这一传统。
在教师座谈会上,有不少教授给学校提意见,指出虽然学校一直提倡要重视教学,但是长期以来,口头重视比较多,物质重视比较少,论文奖励比较高,教学方面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奖励根本就不存在,客观上降低了大学中教学的重要性,这也造成了实际上高校本科生教学水平的普遍下降。
听得热闹有时收获却不多
青年教师大多在海外高校深造过,本身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近年来流行的海外高校公开课,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年轻老师之间还口耳相传着一个上课诀窍:60%的时间讲知识,30%的时间讲笑话和八卦,还有10%的时间讲“高级知识”。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教学技巧,反而很容易让教学娱乐化。一位参加评审的教授这样告诉记者:“原先我自己上的课,就很受学生推崇。在我刚开始上课时,有学生告诉我,说他们都很爱听我的课,而且我的课缺席率确实很低。我起初很高兴,后来看了学生的课堂笔记,发现他记的尽是我上课时讲的学术笑话和八卦,知识点很多都错了。”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只讲严肃的知识,很容易让学生觉得乏味,如果加入太多的“料”,又会使课堂内容碎片化,学生听得热闹,但是收获不多。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多年教学实践。这位教授说,现在的青年教师就非常需要补上这一节课。
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冯玮也告诉记者,青年教师的知识背景和积累仍然需要加强,这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箩筐,我们可以把看过的书、学习的新知识、研究的成果等都扔在里面,需要的时候直接从里面拿出来。但如果箩筐是空的或东西很少,那么再想上好课也没用。比如,此次得到二等奖的外文学院青年教师冯超,讲课时对口译笔记问题四个字的概括,叫做“得意忘形”,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知识的积累和提炼能力。也就是说,重要的是抓住重要的信息,而不要片面地纠结于词语,这就得益于平时的积累。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创新
“大学的功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最终都聚焦到人才培养上。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质量,决定了未来的人才质量。”陆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未来复旦将在全校恢复久已不实行的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让青年教师和老教授、院士们共同备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此次的教学大赛只有59名青年教师参加,未来,学校将扩大这一竞赛的范围,并且通过这样的教学竞赛,摸索出一套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对教师教学考核只看课时数的规定,把教师的教学质量也纳入考核体系,并且提高对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待遇,希望能够在全校营造重视教学的氛围,提高青年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
(来源:文汇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