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创新招生工作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实施,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与产业发展对接更加紧密。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推动学校招生考试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守正创新聚力争先进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招生考试工作。
一、服务于专业发展水平质量提升
发挥招生计划安排的导向作用,助推学校各专业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从近3年的招生录取数据看,专业发展水平考核结果位于A档的专业其年招生规模一般均在100人之上,夏季bet36体育备用录取分数也位于我校其他专业前列。(比如护理专业近3年平均招生人数在500人以上,2022年录取最低分380分;康复治疗技术平均招生人数200人左右,最低分369,机电一体化技术平均招生人数200人左右,最低分360等),对A类专业,稳定招生规模,减少单招计划设置,促进其夏季bet36体育备用录取分数提升,用优质生源保障其专业发展水平优势。对于B类专业中,招生规模相对稳定的计算机、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缩减单独招生及校企合作专业计划,助力专业质量提升晋档。对于招生规模偏小的电气、汽车、酒店等专业,利用单独招生,促进其规模提升,继续保持B类优势。对于招生规模偏大的C类、D类专业(比如物联网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缩减招生计划,对于招生人数不足30人的D类专业,建立预警机制,连续2年不足30人的D类专业,暂停招生。
二、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持续实行生源质量提升工程
1.调整招生结构,优化各类型招生比例。缩减单独招生计划设置,由2022年的1800人,缩减到1360人。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用校企合作专业的就业优势促进招生质量提升;与学工部联合,力争成为定向培养军事生试点院校,增设专项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再设置注册入学批计划。
2.调整录取原则,抬高录取门槛。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修订单独招生章程录取原则。明确低于录取控制线不予录取,控制线下,计划不满的专业调整到夏季(春季)统招使用,不降低录取标准。单科成绩为零不予录取等原则,目前已经通过省教育厅审核,并已经在招生章程、简章中向考生公开;在疫情防控形势允许的情况下,改线上测试为线下测试,确保单招人才选拔质量。
3.完善生源质量年度考核机制。将各院系生源质量提升情况纳入招生工作年度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各专业生源质量提升情况,与同类院校同一专业录取分排名情况等等,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4.提升五年制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域内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注重中高职贯通培养增值赋能,强化贯通培养质量,与中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上深度融合、紧密衔接。对三二转段学生由转段审核调整为转段测试,并明确要求中职期间,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触犯法律的或者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不予转段录取。
三、服务聊城产业经济发展,增强适应性,提高对聊城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1.创新绩效考核模式,提升本地生源占比。根据近3年,聊城本地市生源占比情况,制定了2023年普通高职生源中,聊城生源占比不低于30%的目标。为提升各院系积极性,制定强化本地市招生宣传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以区域为单位,划分为9个招生组,按照自主申报,联合评审的方式确定了二级院系所负责招生组范围,确定各组招生任务,并根据考核指标得分划分考核等次,奖优罚劣。
2.进一步推进招生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强化部门协同,统筹考虑招生、培养及就业及与地方产业适应情况,实行招生计划联动及动态调整机制。对接聊城新旧动能转换九大产业集群,新增文化旅游、新材料、医养健康类招生专业5个(空中乘务、增材制造技术、密码技术应用、中医学、针灸推拿等)。对于与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十强产业对接密切,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强的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近代金融服务类专业,增加计划设置。对市场需求接近饱、竞争力不强、就业率低的专业实行限招、停招等措施,通过优化招生专业结构,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锲合度,增强适应性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四、服务考生急难愁盼问题和职教体系建设
加强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畅通电话、邮箱、咨询平台等多种渠道,围绕考试组织、安全保障、宣传引导、咨询服务等考生关切问题,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行动,着力解决考生“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bet36体育备用生对招生工作满意度。加强职教bet36体育备用理论研究,围绕长学制贯通培养改革,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等方向,探索具有聊职特色的职教bet36体育备用招考和培养模式。(通讯员:秦彦红 刘婷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