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走进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
一、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肇始于1999年6月成立的工商管理系,先后更名为法政系、法政学院,2016年6月成立法学院。学院以“入主流、倡交叉、重应用、创特色”为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以培养“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的法律和社会工作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科建设“错位发展、优势突出”,学院现已初步形成具有文理交叉的错位发展优势,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特色的教学研究型法学院。
法学院设有法学、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法律、社会工作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展法学双学位双学历辅修专业教育。学院拥有省级新型智库“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获批山东省政法委“齐鲁法治文化建设研究基地”、山东省司法厅“政府立法研究服务基地”,2019年牵头设立山东省工程法学研究会。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两专业均为B。
学院拥有投资200余万元建成的综合实验室,建筑面积达260平米;建有多功能数字化教室5间,为学科发展和学生实践提供了多元化支持,也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学院扎实开展党建引领下的学科成长,坚持党史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首创“党建码”党建学习平台,平台融合“学习”“练习”“研习”功能为一体,坚持“线上线下、分类指导、学用相长”的原则,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力促“开新局”,进而激发学院师生爱党爱国爱校热情,努力开创学院发展新局面。“党建码”受到齐鲁电视台,大众网等多家省级媒体报道。
二、学科专业特色
法学专业,“工程法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熟,构建法学与工程类课程互补的特色课程群,以教学名师为引领、双师型师资为骨干,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2012年被评为校品牌特色专业,2013年被列为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bet36体育备用;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0年获评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社会工作专业,率先在我省建“社区建设与营造”研究团队,形成“社会建设与城乡社区治理”的学科定位,在城乡融合与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康养社区构建等领域形成“错位发展、双能驱动”的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具职业情怀与专业能力的社会服务人才。2012年专业教师在市民政局成立专业机构,2020年建成山东省首家街道级社工站,2021年获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
三、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高级职占比52%;博士30人,博士化率60%;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法学专任教师29人,博士21人,博士化率72.41%;社会工作专业专任教师17人,其中博士9人,博士化率52.9%。
坚持“引才、育才、聚才”思路,形成“学科带头人+特色授课团队”师资团队,拥有山东省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1人,山东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人,“齐鲁和谐使者”称号2人,首批“全省法学法律研究领军人物”1人,山东省优秀仲裁员1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山东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1人,各级政府专家委员会委员或顾问库咨询专家14人,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专家咨询网”专家2人,山东省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信访事项听证员2人,国家级研究会理事3人,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会常务理事1人,济南市社会工作督导专家3人,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1人,仲裁委仲裁员6人,校十佳教师3人,校十佳工作者1人。7人赴美国、荷兰、瑞典、英国等国际知名高校访学,2人获德国法学博士学位,1人获莫斯科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人获韩国新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双千计划”,与法院、检察院互派挂职人员。先后聘请法院、住建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律师等行业专家,兼职(客座)教授15人,兼职硕士生导师7人,校外实习指导教师34人,与我院专职师资优势互补,共同培育复合型高水平人才。
四、教研科研成果
学院深耕内涵建设,教研科研成果丰硕。学院教师承担科研立项1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自科课题子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1项,教育部委托课题3项,省部级28项,20万以上横向课题数4项,纵向课题经费达200余万,累计经费390余万元;发表CSCCI、SCI来源期刊等高水平论文76篇,出版著作30余部;各类科研获奖20余项。1项研究成果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批示,5项成果分别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住建厅、济南市民政局等部门采用。3份成果被山东省法学会智库建言采用。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效,教师教学比赛成绩显著。学院有山东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山东省教育研究会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省级优质课程3门,主持山东省级教改立项3项,山东省教育研究课题3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3项,出版教材10余部。教学方面以赛促建,5人次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位教师获山东省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位教师获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位论文奖”。
五、教研科研平台
学院形成引领全省的“623”教研科研平台:“6研究中心”(城市问题、建设法学、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工程法、企业合规与企业拯救、涉外工程法律服务)、“2会”(市工程法学研究会和省工程法学研究会)、“3智库”(省级新型智库: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齐鲁法治文化建设研究基地、省司法厅政府立法研究服务基地),为解决工程领域法律及社区治理等问题提供智库支持,并接受政府委托的立法咨询和规范性文件评估。学院与最高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建“工程建设与生态法治理论及实务研究基地”,山东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建“建大业务部”,市司法局设“法律援助中心建大工作站”,市中级人民法院建“建设工程纠纷诉调中心”;在市民政局注册专业机构“济南市建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学院为民政、信访、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企业等提供智库支持,积极服务社会。依托平台,学院每年平均承办1-2次省级学会会议,积极服务地方,多次被省级媒体报道,有效提升学院的研究能力和专业影响力。
六、人才培养
1、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质量人才
学院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和“九大育人体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质量人才。学院拥有具有法学院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营、法律援助中心。学生荣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10余项,3个班级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标兵班”,1个团队获省挑战杯“金奖”,3名学生获“校长奖章”称号,2名学生被推荐为省委组织部“拔尖选调生”的候选人,3名学生获校“十大优秀学生”称号等。2021年,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省级立项2项;全国社会工作微电影大赛唯一一等奖;山东省“学宪法、讲宪法”比赛一等奖1项;全国建筑法律文书大赛团体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个人组二等奖1项;省模拟法庭大赛团体三等奖、最佳诉讼代理人奖;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优秀奖2项;全国“两会”知识竞赛优秀奖1项;济南市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银奖1人。
学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每年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支团队荣获省级优秀团队,12名学生获省级优秀个人,4位教师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学院建成就业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发展平台。
2.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学院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形成“校府社企所”多元协同育人平台与交流合作体系。一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与济南市司法局合作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建大工作站”,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建设工程纠纷诉调中心”法律实务机构;在济南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专业社工机构“济南市建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成山东省首家街道级专业社工站——青合站;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共建社工站及“社会工作人才实训基地”;与法院、检察院、信访局、住建委等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及理论研究基地11处,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及扩大专业影响力。全面做好住建局等部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评估工作。二是加强与高校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与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治本安全观视域下戒毒研究”。三是加强与企业合作,与黄金物业、中海物业、鲁兴置业、中铁十局集团、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山东睿扬律师事务所、济南融创地产等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金鼎智达集团开展智慧康养深度合作。四是,加强社会服务。为适应国家和社会新发展需求,学院新设立“企业合规与企业拯救法律研究所”“涉外工程法律服务中心”“城乡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与原已牵头设立的的省法学会工程法学研究会、省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智库一起,帮助企业建立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提供公司治理、法律咨询、教育培训、社区建设方案设计等多层次的社会服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多元化人才培养。
专业介绍
一、法学专业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掌握建筑、房地产等工程领域与法学交叉融合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跨学科法律思维能力、良好法学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企业等从事法律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社会主义优秀法治人才。
2.核心课程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商法、证据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3.专业概况
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法学专业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围绕建设行业、城乡社会发展需求,在“厚基础、宽口径”法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打造“工程法学”特色,培养既通晓法律又掌握工程类专业知识,具备良好法学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律人才,形成“错位发展、优势突出”的培养路径。
4.就业前景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建筑与房地产企业从事法律工作。已培养了3000多名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在建设行业从事工程法律服务的毕业生,能够较快成长为法务主管或骨干人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且社会评价良好,薪酬水平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5.选考科目
不限科目
二、社会工作专业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务技能,具备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社会工作间接服务、社会政策分析能力,能在政府、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等部门从事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政策研究,能够开展城乡社区营造、社区建设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核心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理论、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研究方法、社会服务机构组织与管理、社会工作项目设计与管理等。
3.专业概况
社会工作专业以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学科基础,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开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就业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行为矫正、心理道德辅导、基本权益维护等专业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
4.就业前景
在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建设、卫生、教育等机关事业单位,建筑及房地产、物业服务公司等企业,共青团、妇联、工会、社工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等社会服务机构,街道、社区等社会福利机构从事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工作。已培养了1000多名本科专业人才。学生就业以建设行业和社区为主,民政、教育和其他社会组织为辅的多元就业平台,尤其在社区建设与发展领域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毕业生,能够较快成长为骨干人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且社会评价良好,前景广阔。
5.选考科目
不限科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