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山东科技大学:创新图变 尽显内生活力
2020-11-26 16:54:00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讯 初冬时节,山东科技大学校园落叶飘飘,金黄满地,置身这江北最美校园,记者在探访中深切感受到:山东科技大学在深化改革的路上不断发力,精心打造山东科技大学“高铁动车组”,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吹响了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集结号”。
  一、“十大工程”引领发展节奏
  伟大梦想从来都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校党委书记罗公利表示:“党委领导班子将改革作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直面挑战和压力,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舍我其谁的勇气,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推动学校观念转变、方式转换、动力转化、创新图变、浴火重生。”
  据介绍,学校在布局谋篇上,聚焦办学定位,突出“工科主导”,强化专业特色;突出“特色鲜明”,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应用研究型”,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不忘从哪里来,矿业特色不能丢。”山东科技大学缘煤而生、因煤而兴,因此提出要巩固在采矿、安全、地质、测绘等领域的优势地位,超前布局在煤炭绿色开采、智能开采、无人化开采、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效转化等领域,主动作为,抢占高地。联合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共建“冲击地压防治研究院”,为“岩爆”把脉;与临矿集团合作共建“智能采矿临矿研究院”。依托特色品牌,推动办学优势从煤炭行业向非煤矿业拓展,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海资源开采、地下水资源利用、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进军。目前,山东科技大学在城市预制装配式电力管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相关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聚焦社会需求方面,学校提出区域特色不能少。主动对接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重组或新建一批对接“十强”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借力发展,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青岛市应急管理局、青岛海丽雅集团共建应急管理学院,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联合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浪潮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共同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共赢,与泰安市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克拉玛依市等多个地方政府,与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多个科研单位,与青岛港(集团)、青岛地铁、海信集团、科大讯飞等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培育以海洋工程为代表的区域特色,并在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等领域以作为求地位,以服务求发展,整合各方资源,激发内生活力,抢抓机遇,推动跨越发展,打造新的优势。
  “近2年来,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全面落实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二三八十’的思路举措,精准发力,效果初步显现。”从校长姚庆国的介绍中,记者对“一二三八十”的含义有了进一步了解,即一个目标、两个定位、三步走战略、八项任务、十大工程。其中,“十大工程”是支撑起学校发展美好架构的关键。目前,“四梁八柱”全部搭建起来,“十大工程”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志。
  2019年9月6日,《管理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学科筑峰工程实施方案》出台。
  2019年10月12日,《一流本科固本工程实施方案》《科技创新攀登工程实施方案》《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一流设施工程实施方案》出台。
  2019年11月8日,《一流人才强校工程实施方案》《双服务提质工程实施方案》《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出台。
  随之,“十大工程”任务分解落实全面展开。“十大工程”立足学校实际,瞄准5年奋斗目标,详细列出了主要任务、措施和责任单位、保障措施,既是任务书、路线图,也是施工表、责任状。
  “十大工程”涵盖学校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又形成体系,协同发力。“措施有力,催人振奋。科大未来可期,我们从心底里感受到鼓舞!”很多细读过“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的科大教工,都这样向记者说道。
  据悉,山东科技大学的“十大工程”是边设计边落实,边落实边完善的,在这一过程中,也悄然促进了校园的变化。一位在校任教多年的老教师眼中是这样的:“在校园道路上,人们都是急匆匆走过;晚上,办公楼亮灯的房间多了;假期里,倘若晚去办公室一会儿就找不到停车位。”工作节奏在加快,“忙”成了一种常态。
  二、筑巢引凤建好人才队伍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多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和“以人为本”,把人才工作当作学校的“头号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多元化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完善了考核体系,形成了竞争择优、能上能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机制。
  党管人才,压实责任。bet36体育备用;年以来,校党委提出人才工作“优先政策支持、优先资源保障、优先完善机构、优先干部配备”的“四优先”方针,充分保障学校人才工作全面、扎实、有效开展。bet36体育备用;年3月,独立人才工作办公室设置,统筹协调全校人才工作,2019年11月,制定实施《山东科技大学一流人才强校工程实施方案》,压实工作责任,有效促进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创新改革,激发活力。“青年人才符合条件,可以通过‘直通车’,直报高级职称。”工作中,山东科技大学推进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台《山东科技大学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暂行办法》《山东科技大学专业技术岗位职责与考核暂行办法》,规范机构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明确任务目标,健全考核制度,构建起正常晋升竞聘、破格竞聘、“直聘”、“特聘”等岗位聘用方式,实行学术教授、副教授聘任办法,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成长创造了条件。
  引育并举,增量提质。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印发《山东科技大学项目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科技大学产业教授管理办法》《山东科技大学海外引才工作站管理办法》,在日本、澳大利亚建立了海外引才工作站,加强海外人才工作引进力度。近年来,研究制定《“山海英才工程”实施办法》《“菁英计划”实施办法》,2020年9月进一步修订了该办法,将引进人才与校内人才纳入统一考核评价体系,解决了引育人才双标准问题,实现了待遇、职责、考核一体化、同质化。校第三次党代会后,制定实施《山东科技大学一流人才强校工程实施方案》,人才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效果更加明显。
  重引,更重育。遵循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大力推动青年教师赴海外访学、赴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建立了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发展生态。
  “给想干事业的人以希望,给能干事业的人以平台,给干成事业的人以激励”,山东科技大学用待遇留人、平台留人、制度留人、情感留人,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已初步形成一支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人才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3246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突贡专家等国家级人才30人次;有泰山学者、省突贡专家、省杰青、省教学名师和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91人次;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5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4个、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11个。 
  在校内教师培育方面,bet36体育备用;年至今,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得到加强,净增各类人才440余人。依托“山海英才工程”“菁英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157人,其中按照“山海英才工程”引进人才51人,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面向校内教师开展了“山海英才工程”“菁英计划”人才遴选工作,bet36体育备用;年至今遴选9名教师纳入“山海英才工程”管理,遴选132名青年教师纳入“菁英计划”“ABC类”管理。
  在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方面,bet36体育备用;年至今,学校获评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申报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英才托举工程”2人,获评“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批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1人,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9人,获评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4个、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11个,50余人入选青岛市及西海岸新区高层次人才。
  人才队伍的壮大,推动了教育教学、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如今,行走在山东科技大学的校园,碧海蓝天,绿树红瓦,还有空气中流淌着的大海气息,让人顿觉心旷神怡。在山与海的灵韵中,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领和带动下,在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和谐氛围中,这所从聊斋故里走出的山东省特色名校,承载着前辈先贤的美好夙愿,托举着莘莘学子的远大理想,肩负着办一流特色名校的历史重任,正朝着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三、固本强基发力一流本科
  重视本科教育、强化本科教育,是山东科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本科教育就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校长姚庆国说,要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来赢得学生、赢得市场。山东科技大学办学近70年来,共培育了35万余名各类人才,现已成长起4名两院院士、3名世界500强企业CEO,涌现出一大批科坛巨匠、工程精英、政界要人和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这些办学成果,主要得益于学校的本科教育。
  为了建设好一流本科,学校在优化专业布局、固本强源上做了不少文章。“我们出台了《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逐步停招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新增部分新工科专业。”教务处处长乔卫国表示。学校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三方联动,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主动对接服务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青岛市十五大攻势,新增加了海洋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专业,提高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把质量作为本科教育“生命线”,还要让教师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学校出台《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教授每学期要为本科生授课,并将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授课情况纳入对各教学单位工作年度绩效考核。8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除了带博士生,还经常为本科生开讲座、作报告。学校建立教师荣誉表彰体系,设立教学终身荣誉奖等奖项,突出教学成绩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教师回归教学、回归课堂。
  有了“一流”教师的头雁引领,山东科技大学本科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的“三早育人”体系得以落到实处,大四学生马肇崇就收获很多。他大一下学期就早早进入实验室,跟着老师和博士学做基础实验,大二时就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马肇崇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交流得知,他的科研经历比他们早了一年。本科生就能得到国家奖获得者的亲自指点、申请到“大牛”学者的实验室学习,院士给本科生开讲座成为新常态……
  一系列有效举措,学生成长更有“底气”。在学校“十大优秀学生”评选答辩会上,“6个学期专业第一名”“获取10所双一流大学研究生录取资格”“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各种第一头衔、发明专利在答辩会现场一一被呈现。现场,23名本科学生共捧出国家奖项80余项、发明专利50余项,成绩惊艳。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如何用好这支队伍,关系到学校和学生的未来。
  为了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山东科技大学下了不少功夫:青年教师刚入职,要参加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培训班,全国模范教师、教学名师、育人楷模等现身说法;教学过程中,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青年教师提供“加油站”;开展“传、帮、带”活动,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导航导师,“一对一”结对子……
  一直以来,山东科技大学通过挖掘身边的“名人”资源,通过宣讲、辅导、报告等形式,引导教师主动去走近榜样、学习榜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化工学院青年教师张文睿表示:看了“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的事迹,感触很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会向他们学习,将责任心、爱心融入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
  “老中青”教师各显其长,深入课堂。发挥离退休老教师经验优势,鼓励老教师参与课堂巡课、督导工作;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让先进教学型教师为青年教师领航;实施青年教师菁英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吕亚男,在老教师的帮助下迅速站“稳”讲台,她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充实到课堂中,为本科生培养灌溉“源头活水”。
  多管齐下,青年教师成长有了“助推器”,教学成果也不断涌现。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5余项,学校教师教学成绩(2012-2019)位列全国第15名,省属高校第1名……
  “有些同学上大学以后就松懈下来了,在我们这肯定不行。”教务处副处长刘冰告诉记者,学校强化各项措施,如开设指纹打卡,定期监测上课缺课人数;鼓励教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深化学分制改革,合理增加学业“负担”;提高毕业标准,建立以学期为单位的毕业审核、学位授予等制度……一系列举措,让学生“严起来、紧起来”。
  作为山东省五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学校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学生掀起“双创”热潮。学校不断出台政策,从人、财、物各方面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资助力度。学校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聘任指导教师、邀请校外专家举办讲座,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两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近8000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学生授权专利1000余件,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bet36体育备用;年,山东科技大学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在2015-2019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12位,山东省第1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19》显示,学校位居全国科技创新高校第14名。
  学生创新项目“浒苔打捞装置”入选教育部“国创计划十周年”全国创新创业项目展示;涌现出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孙朝阳、陈天祥等优秀学生典型……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同学们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担当重任……”在讲授思政“第一课”时,校党委书记罗公利用深入浅出、生动翔实的案例,为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由于讲课内容生活热度与思想深度兼具,学生闫笑笑亲切地称之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精神食粮”。
  近年来,学校把准教育“定盘星”,筑好思政“压舱石”,抓牢抓稳抓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学校领导、专家学者率先垂范,举起课程育人大旗,给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也积极行动,讲理想、谈信念、树目标、教方法,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为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近年来,学校牢牢抓住课程育人主阵地,要求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引导所有教师都成为学生的“人生领航员”。“飞驰的中国高铁”“下洋捉鳖的蛟龙号”“远望太空的天眼”……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常春在思政课上提到的案例;“和我们同专业的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历尽艰难也要回国……”这是发生在《工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业课上的场景,“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学生心田,融入课堂教学中。
  一系列举措,让课程育人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亮丽风景,每年暑期,学校都有上万名志愿者走进乡镇坊间、田野地头、村庄庭院,奉献社会,锻炼品格,越来越多的学生结合国家和行业需求走上创新创业道路……
  四、学科建设昂起发展龙头
  在山东科技大学的办学历程中,学科建设无论是长时间“以工为主”,还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工科主导”,都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尤其是搬迁青岛后,“特色发展”更成了科大人的共识。
  作为一所从“矿山”走出来的大学,学校凭借一股顽强的韧劲,在新时期不断展现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眼力、实力。校党委书记罗公利在2020年学校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时间上要有战略视野,空间上要有战略格局,行动上要有战略定力,慎终如初、善作善成。科大人按照学校擘画的蓝图,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在学科建设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山东科技大学把学科建设放在“龙头”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在领导体制上,成立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高动力,党政齐抓共管,部门联动配合,形成坚强合力,推动学科建设工作稳中加速,跨越发展。
  第三次校党代会召开至今,学校召开了4次全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多次召开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学科建设推进会议,就做好一流学科建设、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等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为大家解放了思想,剖析了短板,压实了责任,鼓足了干劲,指明了方向。
  制度总是在不断回应时代呼声中适应治理需求,同时也是长效建设、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2019年以来,山东科技大学出台了《学科筑峰工程实施方案》《学位授权点建设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使“为什么”“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何时干”等问题更加清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科学化的制度保障下,学科要“筑峰”,就是要打造“高原”学科群和“高峰”学科,辐射带动全校学科整体水平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历史上,科大人曾创造出无数令人自豪的成就,但在行业式微和新时代群雄并起的局面下,学校陷入了群峰环伺,而自己“群山无峰”的学科发展困局。
  在已经开展的“双一流”建设中,学校入选省一流学科的学科数量仅列省属高校第4位,这既让科大人感受到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谋划了面向未来的“十大工程”,其中一项就是“学科筑峰工程”,其实施方案于2019年9月在“十大工程”中首批出台落地。
  科大人“顶天立地”建学科的思想日渐清晰,打造“高原”学科群和“高峰”学科的信心、决心日趋坚定。而“加大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构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国家一流学科和学科评估A档学科零的突破”,成为科大人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目标和实现路径。
  这是一份按照蓝图艰难而务实的施工计划,是一项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攻坚任务。进程中,打破原有固化模式,以学科群建设为依托,按照“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基础学科3个层次进行建设,组建了能源学科群、人工智能学科群、先进制造学科群3个“高原”学科群和现代管理培育学科群,冲击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3个学科高峰。
  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学科筑峰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国家、社会、学校、学科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学科筑峰工程专项经费,用于学科平台条件建设、学科梯队建设、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合作、日常管理等。
  面对未来,各学部及相关部门紧密围绕山东省“八大战略布局”和青岛市“十五个攻势”,着力建设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学位授权点,积极谋划在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等领域进行学科布局,着力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等通用基础学科,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打造一流引领、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
  今天的每一步,都奠定着未来发展的基础。而每一步节点上开出的花朵,都激励着科大人把执着的脚步更加坚实地迈向未来。
  学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双一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学等5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工程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5个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数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3‰。在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有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在软科2020“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首次入围全球500强,全国共有144所大学上榜,我校并列排名50-71名,省属高校第1名。
  学校全力推进优势学科与青岛市“956”产业新体系的深度融合,发挥学校工科优势,立足服务青岛产业发展。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2个学科获批“在青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获青岛市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学校更好地融入青岛、服务青岛提供了平台支撑。
  即使在疫情暴发、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冲击的2020年上半年,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依然不断涌现:发表SCI论文1458篇、SSCI论文41篇,ESI高被引论文526篇、热点论文58篇,授权专利660件,申报科研奖励171项,申报教育部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29项……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牢记初心使命,把责任内化成斗志,把斗志转化成攻势,把攻势凝聚成优势,把优势打造成高峰,学校正努力建设高峰引领、群山环绕、基础坚实、文理交融的学科格局,高扬起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五、科技转化实现蝶变人生
  一张比例尺稍小一点的地图上,要找到山东滨城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通过对卫星遥感信息进行分析却可精准“捕捉”到这里发生的着火点———这就是近期山东科技大学其中一个科研团队在做的事情。
  进入10月,各地都在进行秸秆焚烧,安全隐患一直是困扰秸秆焚烧的难题之一。不久前一个普通下午,山东省春秋季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利用卫星监测到滨州市滨城区有一处秸秆焚烧疑似火点,监测员张文华立即发送火点快报,信息详情几分钟上报至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提前消除了安全隐患。
  这就是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孙林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之一。
  类似的场景在山东科技大学枚不胜数:利用卫星数据研发监测系统守护绿色青山、在疫苗运输车上安装山科大科研团队研发的微纳传感器监控车辆行程、生产智能采矿机器设备服务各大矿山企业、智能传感器网络工程实验室团队研发芯片用于医疗诊断……在山东科技大学,一项项科研成果越来越接地气,转换到人们生活中去。
  “定量遥感,就是研究图像信息,普通人看来可能就是一张灰色或者彩色的图片,但在我们眼里,就可能代表一个个着火点、一片片污染源。”测绘学院孙林这样记者介绍道。如何将所学专业应用到生活中去,将高大上的卫星遥感实现“接地气”的科技成果转化,这是摆在孙林团队面前的课题。
  一名研究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浩瀚的太空中,有很多人造的“眼睛”正无时无刻地注视着地球和人类活动。它们“察颜观色”,见证地球的“喜怒哀乐”,那就是遥感卫星。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遥感卫星观察地球的数据下载下来,进行复杂的建模、分析,经过反复的科学实验,找出其中的规律,这才算迈出从遥感到应用的第一步。”
  一份卫星数据,通过建模分析,需要判断出哪些地方在烧荒、哪里的湖泊被污染。这其中有没有误判?准确率高不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模型计算经常会导致结果严重偏差,这样的误差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法完成实际应用,孙林表示:“减小误差、提高预判精准度是定量遥感实现应用的关键门槛。”孙林及其团队不断摸索、反复试验,团队中的研究生、博士生经常夜以继日,不少人在压力大的时候会找孙林倾诉,孙林就会鼓励他们:“做科研就是这样,当我们把所研究的东西变成实实在在造福社会的技术时,才能体现我们最大的价值。”
  最终,孙林及其团队打造了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范围内高时效性、高精度的“天空地”一体化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成功实现山东全省范围内秸秆焚烧火点监测。
  从一开始建模不成熟到开发出一套完整的系统,从开始监测不准确到逐步提高准确度,最终,市场对经过磨练和检验的科研团队成果敞开了大门:承接国家气象局项目,用科技为“风雨雷电”把脉画像;承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项目,用卫星数据守护绿水青山;承接青岛市即墨区、黄岛区水文局项目,用技术服务家乡一方水土……
  在山东科技大学,所有的科研成果研发过程几乎都是相似的。
  一代代科大人,依托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围绕国家、区域和行业需求,与企业进行了科技成果和科技需求对接,不断以创新转型激发优势领域的内生研究动力,利用优势学科的科研力量,通过艰苦奋斗、不懈追求,让研究成果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
  “2.2亿!”“1.5亿!”“8000多万!”
  上述数据分别是学校今年来科研经费计划和合同经费总数、横向合同经费总数以及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实际到账经费。学校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攀登工程”,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各项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发生蝶变,科技成果精准发力服务地方发展的同时也获得市场认可。
  据统计,2020年以来,学校共有460余项技术成果实现了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5亿元,涉及煤炭智能装备、现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众多领域,服务合作单位200家以上,覆盖全国70个以上地市,为行业和区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科研处有关负责人如数家珍一样把数据一项项告诉记者——“全年科研立项共计2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89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2020年度,获国内发明授权专利数291件,国际授权发明专利数15件,PCT专利公开公告数据104件 ”……
  学校科技产业管理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上半年新增入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企业3家,大学生创业团队3家。发布相关政策、会议信息15次。17家入园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承办“市长杯”创新创业大赛1场;举办“先进制造成果发布会”等线上成果发布活动2场,推介成果50余项。认定技术合同68项,认定金额3622.99万元……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做了一系列工作。据介绍,目前,以新能源、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已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学校组建能源学部、人工智能学部等,协调多学科联合开展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成立阿里云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这些平台已成为产学研项目“蝶变”的场所。
  “用遥感技术守护绿水青山,让机器成为企业的眼睛”——在卫星遥感系统、机器视觉系统等领域,孙林团队和其公司正在昂头迈进,把一项项成果转化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孙林的科研团队这样说到,“在学校,有很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我们仅仅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缩影,相信在学校大平台支持下,会有更多更优秀的团队把越来越多的成果写在大地上,写在人们需要的各大企业生产线上,让科技给我们的社会插上更有力的翅膀。”
  结语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山东科技大学校园里的这句标语成了很多教工的心里话,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在紧张忙碌的一年里,科大人真切感受到了党性的高度、思想的锐度、改革的力度、工作的强度、发展的速度、民生的温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0-15 16:48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0-15 09:18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9-01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