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总编专栏
教材问题无小事
文 / 陈志文
2022-05-28
教材无小事,哪怕是一个插图、一个错字、一个标点符号。

  很多人没有料到,人教社数学教材上的几幅插图被批太丑,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人教社很快做出回应,表示将重新绘制部分插图。教育部教材局也已介入调查。

  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里,在教材编辑出版上,我们执行的基本都是“一纲一本”的教材政策,即一个教学大纲,主要科目均采用统编的教材(基本都是人教社编辑出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个别地方做一些尝试,局部使用非统编教材。上世纪末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启动,在强调个性、赋予学校与教师更大自主权的理念推动下,实行了几十年的“一纲一本”教材政策逐渐被“一纲多本”取代,后者成为此后多年教材编制出版发行的主导思想。这一改革思路也被一些专家称为“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课程民主”,具体的抓手就是教材的多样化。美国从来没有过统编教材,这是当时一些专家提及的重要依据。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推动下、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中小学教材的编辑出版一度非常活跃,各个出版社都介入到教材出版中。仅按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审查的教材,义务教育阶段多达22个学科167种,普通高中为16个学科67种,“形成百花齐放的教材建设格局”。

  客观而言,“一纲多本”为基础教育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种“百花齐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科学性、准确性的问题,二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教材的编辑出版是极为严肃的事情,更是专业的科学问题、教育问题,需要编者对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有着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具有长期经验。同时,在技术层面,普通图书是允许出版存在差错的,但在教材上,这是不被允许的。一下子冒出167种教材,需要多少专业的编辑队伍?虽然有着严格的审定、监管,但是新教材不可避免地出现错别字、错题等各种硬伤,印刷错误也时常见诸报端。甚至一些书商也借用某些出版社的旗号,介入到地方校本教材的编辑出版中。

  更严重的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教材与课程是我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抓手,但是一些教材,尤其是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教材,因为把关不严、编辑出版者的政治意识与素养不足出现过一些错误。比如地图使用不当、不完全正确甚至错误的观点等。原语文统编教材中个别传统的经典文章被删减(比如鲁迅的作品),引入一些未经证实的外国名人故事,插图中也出现过崇洋媚外的情况。

  2015年前后,这些问题一度集中爆发,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大规模调整。2016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材建设的中央文件。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同时成立教材局,国家教材委员会设立专家委员会。与此同时,对于“一纲多本”的政策也适时作出了调整,同意识形态直接关联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三科全部改为国家统编教材,即回归“一纲一本”。2017年9月起,新的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发行,并提出3年全覆盖。此后,全国的教材编辑出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质量的审定与管控越来越严格,并持续推进对教材的全方位质量审核。

  2017年以来,中小学教材曾经的乱象得到根本性遏制,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但显然还有更多工作要做,比如这次的插图事件。同时,相关舆情再次提醒我们:教材无小事,哪怕是一个插图、一个错字、一个标点符号。(作者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