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5年教育强区(县、市)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政策与规划研讨会在山东威海召开
2025-09-14 10:48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9月12日-13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威海市教育局、威海市环翠区教育与体育局共同举办2025年教育强区(县、市)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政策与规划研讨会,来自全国17个省近百个区(县、市)的行政、科研、基层一线专家学者及代表300多人参加了现场会议。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康宁和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董绍才主持。

  本次研讨会围绕教育强国关于基础教育建设目标,锚定中央决策部署和教育政策前沿,聚焦“十四五”与“十五五”规划衔接实施、政策创新和实践探索,研讨基础教育重大战略议题与发展趋势,交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及政策举措。会议由政策研讨闭门会、大会主旨报告、主题报告及分论坛环节组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柯春晖,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浩,山东省威海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光出席会议。

  柯春晖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教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教育强国的底色和根基。此次研讨会是凝聚基层智慧、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一环,是破解发展难题、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既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把握方向,又要在县区市一级落实落细;县区市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最后一公里",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是否牢固,同时,它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和实践创新的源头活水,又是检验政策成效、优化政策路径最宝贵的资源。此次会议,正是要搭建这样一个高端交流平台,让大家从战略高度审视我们所肩负的使命,共同探讨如何将国家"教育强国"的顶层设计与地方"优质均衡"的实践探索无缝对接、同频共振,确保国家意志能够精准、高效地转化为各地的施工图和时间表。希望本次会议能为扎实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基础教育工作,为科学编制地方教育“十五五”规划贡献战略思考和实践智慧。

  王浩副厅长在致辞中从全省教育发展全局出发,阐述了山东省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的总体思路与重点举措。他指出,县域教育是全省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山东正通过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不断夯实教育强省建设根基。全省共有50个县(市、区)获批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数量居全国第3位;有40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评估认定,数量居全国第2位。下一步,山东将继续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山东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刘光部长首先介绍了威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威海市作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全域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认定的地级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一片红”。2024年,威海市被教育部确立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2025年,威海市又被教育部确立为“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市级统筹作用,通过持续深化“市县结合”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探索、先行先试,重点构建全域协同发展的教育新生态,探索建立教师轮岗新机制,发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优势,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多“威海力量”。

  在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督导局二级巡视员唐保国做《以基础教育督导评估之“责”担教育强国建设之“任”》专题主旨报告,他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动学前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必须继续充分发挥督导评估的引导、督促和推动作用,以高质量督导评估监测工作引领和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的454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有25个省份的246个县(市、区)被国家认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结合实践成效与下一步方向,他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要切实发挥教育督导“指挥棒”作用,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要以学前“双普”督导评估为支点,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三是要以优质均衡督导评估为抓手,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发展;四是以高中学生素质素养监测为切入点,夯实教育强国建设力量;五是紧扣纲要落实,推动基础教育督导评估再上新台阶。他表示,教育督导工作将始终坚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机制,聚焦三大核心任务,在三大领域持续发力,以高质量督导评估监测工作引领和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刘绍辉围绕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夯实教育强省建设基点为主题做主旨报告,他介绍了山东省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深入剖析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对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意义。“十四五”期间,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三项行动,一是布局优化行动,重点是加强人口流入密集地区及城镇资源供给,平稳渡过小学两个最高峰。二是实施强镇筑基行动,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重点是提升乡镇驻地中小学、幼儿园,发挥其战略支点作用,“十四五”期间城区向乡村回流生源1.4万名。三是实施强校扩优行动,四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推动教育结对协作。重点是以强带弱;以城带乡。建立城乡间、校际间集团化办学或教育联盟,薄弱学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乡、校际间均衡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刘绍辉指出,山东正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为教育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山东省将以深化综合改革为主线,构建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打破县域壁垒,推动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教师流动、教育用地、财政投入、资源调配等方面在市域内有效统筹,认真对标对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要求,将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夯实基础教育战略基点作用。

  本次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了深度交流研讨。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益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鲍传友分别针对当前关于教育“十五五”规划研制、县域教育治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相关热点议题分享了研究观点。王烽所长围绕教育“十五五”规划研制与基础教育制度创新的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分析了“十五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强调要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他认为,多样化教育质量观就是承认孩子的天赋差异、尊重孩子多方面发展的可能。只有建立起多样化教育质量观,才能建立深化教育改革的底线共识,才能缓解教育内卷和考试焦虑、实现义务优质均衡发展,才能为培养多样化人才、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奠定基础,实现基础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鲍传友教授聚焦县域教育面临的挑战与系统治理深入分析了当前县域教育在人口变化、资源配置、质量提升等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提出要通过系统治理的思路,统筹推进县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县域教育治理体系,提升县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效能。鲍传友认为我国约有2900个县,它们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国家建设发展以及政策研究、执行的角度而言,县处于末梢位置,决定着教育质量的保障情况。鲍传友提出,探索系统治理县域教育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县域。要将教育发展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合理规划教育布局,避免盲目建设新学校导致资源浪费。同时要建立多方协同的教育治理机制,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改变过度依赖检查和问责的治理方式,通过立法规范教育行为,政策引导教育发展方向以及经济手段激励教育创新。推动教育管理重心上移。建立市县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统筹调配资源,解决县域教育管理资源不足的问题。朱益明教授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县域“十五五”教育规划》为题指出,区域发展不能成为国家发展的“缩小版”,要把县域作为国家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看到县域教育的“局部”功能作用,认同它对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可或缺,尤其是县域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其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是县域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主义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与生态”要求,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出发,辨析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强化教育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促进人人成才的教育观,走出以选拔、筛选、淘汰等为指向的精英教育思维。同时结合县域教育实际,朱益明提出了在“十五五”规划中科学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县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路径,为县域教育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办强办优基础教育,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实施普及攻坚计划和县中发展提升计划,推进县域高中振兴计划。对此,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处处长潘伟川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志磊,分别以《浙江财政创新实施义务教育领域“钱随人走”转移支付改革有力促进教育公平》《探讨深化高中教育综合改革》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精彩分享。潘伟川处长详细介绍了浙江省“钱随人走”转移支付改革的具体内容、实施步骤与成效。他指出这一改革是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具体行动,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钱、钱随人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潘伟川介绍了该政策重点做到“三聚焦”“三精准”,即聚焦外来生源保障问题、精准识别生源结构,聚焦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精准设计奖补机制,聚焦乡村教育提升问题、精准实行分类支持。改革成效非常显著:一是全省将学生学籍数作为省级财政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分配的核心因素,并创新增加激励手段,有力缩小地区差距,助力“浙里优学”;二是引导山区海岛县优化调整义务教育资源布局,显著提升其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改革有效调动了市县的积极性,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合力,共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浙江率先在全国实施精准化的“钱随人走”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改革,引起参会嘉宾的广泛热议,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田志磊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探索设立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好综合高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与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以及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等一系列要求,通过大量全国性调研与严谨的实证考察,深入分析了当前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与任务,围绕bet36体育备用综合改革、普职分流变迁、课程模式、观念创新、国外比较、育人途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深化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建议,为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

  专家们的报告聚焦传递了这样的共识:第一,教育规划研制必须遵循三个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政策导向;必须以教育优质均衡为基石,以教育资源高质量配置为手段,以教育新质内涵提升为抓手。第二,要在区域教育政策制定和落实这两头下工夫,要在教育强区(县、市)发展方案执行中努力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大胆解决问题。第三,在教育发展动态中调整、完善教育政策与规划,使之能够落地生根,为下一个五年教育规划制定奠定良好基础,实现教育事业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专家们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在大会分论坛主题交流环节,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围绕“十四五”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与“十五五”规划研制分享了探索共识与实践经验。

  分论坛一以“人口变化背景下基础教育资源调配”为核心议题,由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陈梅副院长与bet36体育投注科学研究院宏观战略室主任李璐副研究员共同召集,汇聚了来自山东、广东、北京、新疆等地的教育决策者、研究者与一线实践者,共同探讨“教育强区”建设中这一最具挑战性的基础议题。山东省威海市教育局宋玉杰副局长的报告展示了“市县结合”的区域治理宏观框架,为破解资源配置中的条块分割难题提供了顶层设计。广东省深圳市教科院石书奇研究员的分享则将视线引向“为何配置”,强调以“五育并举”为价值罗盘,确保改革始终服务于育人根本。北京市昌平区教委孟春雨科长介绍的数据驱动“昌平模式”,为如何实现科学、动态、精准配置提供了技术利器。而新疆克拉玛依市肖军副局长、山东省滨州市朱琳副主任、山东省临沭县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的报告,则分别从西部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的机制创新、县域中等教育结构优化等多元视角,展现了因地制宜的鲜活实践与探索。与会者一致认为,深刻认识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及流动性加剧对基础教育供需格局的颠覆性影响,是谋划“十五五”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应对这一挑战的艰巨性、复杂性与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从过去基于增量扩张的“保基本、扩规模”,转向存量优化下的“调结构、提质量”,追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其次,有效的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推动治理模式、体制机制与配置方式的协同变革。这既需要“市县结合”式的顶层统筹与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也需要深化“县管校聘”等机制创新以激活师资存量,更要以“五育并举”和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引领,确保资源真正服务于提升人才培养效能。第三,面向未来,资源配置改革必须拥抱智能时代,将数字资源、智能平台视为核心要素,弥合数字鸿沟,探索“钱随人走、资源随学而动”的个性化支持模式。通过鼓励区域差异化探索,善用新技术实现“换道超车”,才能真正构建起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敏捷、韧性、高效的基础教育资源保障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分论坛二聚焦“构建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健康生态建构”,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晨、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党总支副书记王静共同召集,汇聚了来自北京、吉林、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广西等多地的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围绕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健康生态构建进行了深入讨论,系统阐述了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治理、智能化发展现状。

  论坛发言人生动、深刻、全面介绍了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教育生态建设情况。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丁茜介绍了环翠区城乡一体化内涵发展的基础教育发展经验,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徐长义介绍了通过教育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逆转生源流失的经验,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教育局局长郝连兴围绕优化乡镇教育布局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展开讨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评估中心主任余晓明分享了萧山区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创新做法。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宋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顾瑾、勋燃体育副总经理戴苗、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教育和体育局数字教育研究中心宋大海老师、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徐庄镇学区主任孔祥魁、山东省威海市望海园中学校长于莲花、威海市武夷路小学田苗苗校长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五育并举、学生素养提升、教师教研、学习效能提升、家校舍协同育人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本次分论坛在数字科技赋能基层教育资源配置、人工智能赋能校园治理、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镇学校倾斜、优化农村教育布局等方面形成了重要共识。与会嘉宾共同倡导,在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要拥抱新科技,面向人人精准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促进未来人才高质量发展。

  分论坛三以“加快构建富有成效的中等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效能”为题,在上海师范大学陈婧副教授与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智超所长共同召集下,汇聚了来自陕西、浙江、山东、山西等多地的教育研究者与管理实践者,围绕县中振兴、集团化办学、教研转型等中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呈现出一幅系统谋划与多元探索并进的生动图景。

  多位发言人的阐述,揭示了当前中等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特征。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邵国郗院长从省域层面剖析了县域高中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强调了系统推进的重要性。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王永丽副研究员则从全球视角出发,分析了基础教育的宏观趋势与战略动力,为构建面向未来的中等教育体系提供了国际视野。不少专家的分享突出了实践路径的多样性。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宋小华院长分享了杭州通过“名校集团化”推动“教育共富”的二十年探索,为区域教育资源优化提供了成功范式。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韩宏伟局长介绍了垦利区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所进行的具体实践与深入探索。山西省沁源县沁源县教育局郑建军总督学探讨了县域高中如何摆脱发展困境、实现振兴与崛起的突围路径与模式。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敏老师介绍了青岛通过“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教学赋能”推动基础教育教研转型升级的实践,展现了教研系统在支撑中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本论坛形成了清晰共识: 构建富有成效的中等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相结合。它既需要应对好bet36体育备用改革带来的挑战,更需着眼于长远,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振兴县域教育、创新教研模式、吸纳全球经验。未来,必须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通过多方协同、综合施策,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效能,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实坚实的中等教育基础。

  分论坛四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对基础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方向。分论坛由国际信息研究学会AI专委会秘书长汤述与人教社副编审慈黎利共同召集,汇聚京、鲁、川、浙、蒙、苏、吉、陕、粤等地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技术专家与一线教师,共议AI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论坛伊始,举行了AI教育共同体项目启动仪式,旨在搭建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汇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实践路径与发展模式。

  分论坛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以国家战略为引领,推动教学从统一范式转向个性化支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资源适配与能力发展机制;二是以教育数字化为新赛道,系统推进课堂、教师发展与教育治理智能化;三是借AI弥合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产业—数据—资源”协同生态,推动教育公平从机会均等迈向质量均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对此,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张华和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院院士韩力群分别从AI赋能项目学习和教师AI素养提升两个方面介绍了在AI时代推动学生项目学习和教师AI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为AI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田志磊副研究员、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研培中心主任姚云芳、山东省威海市高区教育体育发展中心信息化负责人王书伟、山东省威海世昌中学科技推介及应用中心主任崔文浩、北京市日坛中学信息与融媒体中心负责人李百灵等与会代表,分别从国际经验、地域探索和学校实践三个层面,由宏观到微观,分享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制定、师资培养、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2025年成为人工智能教育落地关键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分别构建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并规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使用。对此,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金明晔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任编辑慈黎利进行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AI课程创建等相关内容的分享,肯定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设对促进教育均衡的重要意义。北京智谱清言科技有限公司行业与教育业务负责人刘知行和北京大学AI实验室特聘讲师王晶则从人工智能对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变革的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应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带来的教育变革的策略与建议,为教育领域应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提供了思路。

  与会代表在会议期间参观考察了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威海市望海园中学、威海高区山大实验学校、高区第一小学、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05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