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李颋:锚定六大工作方向,走好产教融合新路
2023-09-05 14:54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导语

  8月11-13日,2023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发展大会暨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系主任年会在南京成功举办。会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总经理李颋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作用和目标,以及“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实践。

努力让职校和企业更好对接,产教融合探索新路径

  中国教育在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今年6月份成立,能不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意义?它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

  李颋:好的,这个问题涉及的面比较广,我们也是在边做边思考。我们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总的背景,是去年12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但产教融合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是这几年国家提得比较多。更早的时候,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的一些职业院校,尤其是一些跟国际上接轨相对比较多的职业院校,就已经开始了校企合作,也可以叫产教融合的尝试。

  只不过过去这种尝试基本上是单点式的,或者说一次性的。因为校方很难精准找到合适的企业,既能有助于它开发课程,又能提升它培养人才的层次,还能助力自己师资队伍的发展壮大。而对于企业来说,很多时候也很难知道要跟什么样的学校合作,才能够不仅仅只是销售设备和解决方案,而是能够壮大生态,衍生产业链,或者能够带动自己往更好的层次发展。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国内学校存在的时间一般远比企业要长,一家院校存在四五十年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一家企业,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存活到10年以上,甚至5年以上都少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双方供需的不匹配。

  当然,国家提出产教融合,肯定不只限于信息技术产业。如何才能够把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更好地匹配起来,而且还能超越职业教育所固有的区域特性,达到全国性的调配,这是国家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大的背景肯定是依据两办文件,包括我们的名称也完全符合两办文件的要求。但是我们又在给出的背景和框架下,结合信息技术类企业的特性和职业院校的历史及现状,做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从今年1月份到6月初,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反复跟职业院校的校领导们,以及企业的代表们在讨论。一方面,大家都认为我们是在遵循国家的要求,按照国家的部署去做这些工作;另一方面,对于过去大家本来就有的合作,到底有没有层次上的提升,或者将来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举措带来层次上的提升?

  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肯定的。因为在信息技术领域,你想找到一家企业贯穿整个产业链条,能够在每个方面,或者说每个区域都实现和职业院校的资源匹配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说有像中国电子学会这样全国性的,既是学术组织又是行业机构的角色在中间穿针引线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做到以前的产教融合或校企合作所做不到的事情,就能够对不同的资源形成供给和需求上的匹配。

  举个例子,有的企业擅长的领域是信息技术里面很小的一个模块,它未必会对外去讲,或者去做一些宣传和推广,但它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对于外界而言,如果你不是它的客户,或者说你仅仅只是一个院校的老师,是无法了解到这个核心优势的。而对于院校而言,它需要在课程设计或者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但是院校与合作的企业在很多时候话语体系不同频。

  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校企双方的话语体系一致,能够让供给和需求互相匹配。我们要让学校知道,这个企业不仅仅只是销售一次性的解决方案或者产品,它有能力也有基础和我一起合作开发课程,提升我的人才培养层次,壮大我的师资队伍;而企业也能明白,院校不是我的一次性的销售对象,或者说不仅仅是我的客户,而是能够帮助我壮大自身生态,延长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很好的合作伙伴。这样一来,学校和企业就能够相互反哺。

  这个就是我们在落实两办文件的大背景下,深入交流探讨的一个比较现实的小背景。因为如果跟校长们和企业们去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大家基本上都了解,有的校长还能归纳出校企融合的几个阶段,对此,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些判断,但都会面临双方话语体系不同频的问题。另外,让职业院校超出自己的区域,去认知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体系,也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在比较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也只能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是什么样的,对于全部的产业结构也没有清晰的认知。

  所以说我们的背景与目标应该是合一的,也就是说,不仅仅只是简单按照国家的工作要求去做,而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势之下,真正能够让职业院校和企业更好地对接起来,从而为产教融合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否则产教融合永远只会停留在单点式的,或者比较不连续的一个合作状态。

  具体到信息技术领域,它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很强,产业链又长,而且每个环节的技术门槛还很高。其实,信息技术产业也是近十多年才流行起来的,十多年前不会有人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企业,企业也是只了解自己的产品怎么样,但是对于产品之外的整个产业链,很难有一个通盘的认知。而对于院校来说也是一样,它可能也只了解本校的专业。这种情况下,双方既不能很好地匹配,也无益于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不利于实现产教融合走深走实这个目标的。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总经理李颋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

锚定六大工作方向,助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中国教育在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未来有哪些工作规划?

  李颋: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经过了大概四、五个月的反复讨论,讨论成立之后,怎样才能把以前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变得更好、更加系统化,层次也更加丰富。最终,关于未来的工作,我们明确了六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做新兴领域或者新型职业的人才需求的预测和能力模型的分析。因为信息技术产业本来就迭代很快,传统的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把数据要素作为最核心的竞争力。传统的信息技术产业,不一定能够涉及到数据要素层面。打个很浅显的比方,比如计算机的装配,这是一个纯制造业的工作,它可以算作信息技术产业,但是算不上“新一代”。如果是“新一代”的话,就要涉及到数据要素这个层面,就不仅仅只是计算机的装配,而是计算机里面该运行什么,系统上该有哪些应用等等。在这个层面里,职业的分裂和演变是非常快的,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职业院校该有什么课程?该培养什么技能?这是我们第一个要去做的工作方向。

  第二个工作方向是实现课程资源数字化转化与共享。既然要培养新的人才,开设新的课程,那就不能每个学校或者每个企业都用自己的一套体系,需要实现更加广泛、更加数字化的共享,让企业和院校都能够了解并共享培养新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和资源。在此基础上,大家形成一个共识,这样会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第三个工作方向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创建特色产业学院。就像刚才所说的,要把触角真正延伸到数据要素层面去。不是围绕计算机、围绕云计算、或者围绕人工智能去做特色产业学院,而是要在数据要素这一层面上,去研究它是如何开发、流通、交易和运维的,这些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最核心的部分。而这一部分所需的人才,并不一定是理论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反而需要大量的实操人才。培养大量实操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是可以完成的。所以我们会围绕数据要素去创建一批新的特色产业学院。

  第四个工作方向是做“双师”的培训基地。对于整个职业教育而言,“双师”培训基地太少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很快,培训学生很难,但培训老师更难。很多老师掌握的理论足够多,但是实操的技能不够,所以说需要更多“双师型”的培训基地。但是建设国家级的培训基地有一定的门槛和周期,而且是面向全行业的。那么我们就希望至少在共同体这个层面,先认证一批“双师”的培训基地,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和渠道,再向国家去推荐。

  第五个要做的事情是建立开放型的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这是一个核心,也是两办文件里的原话。它和过去的实训基地的不同在于,必须是企业牵头或者是放在园区里的一个真实项目。过去的实训基地,可能放在学校,也可能放在企业,只是用作培训、实习等方面,而不是一个真实的项目。而现在按照两办文件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项目。比如工厂里面的一些岗位或者某些环节,要定期开放给职业学校学生来轮岗做实习、做实训,或者让教师进来培训,这个实践中心要具备这样的职责。同时,它最好还能面向社会开放,用作职业启蒙,或者是面对老百姓做一些行业的科普。根据我们目前的调研,要实现这个还比较困难。目前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完全做到既支持项目,又能够去做科普推广,又能够做职业启蒙,还能够做实习实训。但是我们共同体中有一些企业自身有基础,如果把实训基地做一些升级的话,也许能达到这个目标,建立开放型的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第六个要做的事情就是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其实,早在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有一部分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的职业院校就已经和国际接轨了,因为信息技术产业本来就要做到开放、交互,他们在那时候就和国外的有些项目合作。现在对于国际合作的要求是,我们不仅要能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还要跟发达国家之间“有来有回”,做到外循环和内循环合一。当下,我们的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国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职业教育还需要更深入的合作。这其中既有我们需要学习的部分,也有我们可以向外输出的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层次提升和规模扩大。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这六个工作方向,是我们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的,我们一致认为目前这六个方向可以尝试去做。当然这六个方向的工作都很有难度,无论是人才需求的预测、能力模型的建设,还是国际合作平台的打造,以及特色产业学院的创建,对于学校和我们所联系的企业而言,大部分都是新生事物。这些名词不是很新,是因为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去创造一些新的名词,所以基本沿用了一些习惯性的说法。但是这些事情,对于我们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包括中国电子学会而言,都是比较大的新的挑战。现在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本身也有一个比较创新的做法,我们共同体尽量不开会,就是争取要把会议减到最小、最少的规模。除非投票表决这种必须开的会,此外我们尽可能以项目来说话。文山会海,我们觉得太务虚了。

  共同体6月10日成立,目前第一批23个项目已经公布了。这些项目里面有做“双师”培训基地的,有做开放型实验中心的,还有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的,包括学会也牵头去做数据要素特色产业学院的创建和示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务实的动作,让共同体真正焕发生命力和活力。国家部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工作,只是给了一些方向,这些方向下面是允许我们做一些带有自己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探索的。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政策的方向和框架下,我们认为将来都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能够支撑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快速迭代 无惧试错,到2025年交上一份答卷

  中国教育在线:听完您刚才的讲述,可以感受到,现在大家也是在一直不停地去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以走深走实的模式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李颋:对,共同体成立的过程十分曲折,有的想法可能很快就被推翻了,有的想法我们觉得不妨试试看,就保留下来了。但在动作频率方面,我们应该还是抢占了先机。这个快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想好,而是我们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只有很快速地迭代、试错,我们才能知道到底共同体要做什么。

  国家要求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要有一定的进展。这就意味着,到2025年我们是要交一份答卷的,如果我们的迭代不够快速,不去快速试错,那么很可能到2025年,行业共同体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所以说只争朝夕,我们要先做起来,不畏惧失败,因为目前共同体里面的这些院校也好,企业也好,相对而言还是有实力、有基础,也有一定经验的。中国电子学会在运作这些组织方面,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

  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23个项目,将来可能会扩展到更多。在快速迭代和滚动之下,总会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项目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共同体的标杆,我们对此很有信心。

  (以上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总经理李颋在“2023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上的访谈实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7-24 21:27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7-24 21:20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7-24 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