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刘兴华:处在时代前沿的高等教育大变革和大发展
2025-10-27 15:45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持续迭代演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及时妥善应对外部世界变化的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社会来说,高等教育承担着通过知识传承创新和培养时代新人,助力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任务,同时还要为助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和推动实现世界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就个体而言,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人们谋生的本领,而且要为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质量赋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型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在中国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再次处在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代前沿。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新型经济全球化大变局已经来临

  1995年,亚马逊正式成立,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互联网商业化元年。30年来,人类社会在潜移默化中经受了一场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洗礼。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史,人类社会在人性需求的牵引下,在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加持下,一直沿着三条路径探索最佳解决方案:一是力求人类体力的“延展”,着力提升物质和能量的采集、加工、传输和利用方式;二是力求人类脑力的“增强”,着力提升信息和思想的采集、加工、传输和利用能力;三是人类健康水平和精神质量的提升,着力延长人均寿命、改善生存发展方式。沿着这三条路径,人类社会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创新成果,产生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开创了一系列全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全球协作模式,涌现出一系列推动时代进步的思想变革和制度创新。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教育功不可没。特别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全球不同区域先后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全球化不断迭代升级,世界各国的生产方式、贸易范围、投资方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精神风貌,乃至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大放异彩。

  如今,人类社会正在迎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纪元,进入以数字智能化、绿色低碳化、人机互动化等为特征的大智能、大能源、大健康交互发展的时代。于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三条演进路径,即将实现有机融合。以网络智能技术和绿色能源技术集中突破与商业化应用为引领,新能源、新材料、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正在成为重新配置全球要素资源、改变全球产业竞争合作格局的关键力量,也将深刻影响所有社会成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范式。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及其产业正在全面深刻地嵌入经济社会实践,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产品、新职业、新商业模式和新管理模式,推动形成空前的社会大分工和大协作。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生产力质的飞跃必然打破旧的分工格局。分工格局的时代巨变,将既促进就业领域、教育方式、科研范式的大变革,又塑造新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全球治理体系。

  时代大潮再次来临,高等教育责任重大。

  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在世纪之交预言,21世纪初期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事,一是美国引领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如今回头来看,除了上述两个内容外,其实还有20多年来中国的全面工业化进程和日益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

  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表明,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化。

  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中国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出现历史性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29.5%,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29.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40.6%,城镇就业人员数量首次超过农村就业人员数量。

  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近十多年来也发生重大变化。从2015年开始,中国外贸依存度明显降低。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456.7亿美元,开始实现资本净输出。到2023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96万亿美元,连续7年居全球前三位。

  近十多年来,人力资源结构明显升级。2014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标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同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559万人,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突破千万。202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846万人。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国技能人才队伍明显壮大。2024年,全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这表明,虽然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失,但人口质量红利正在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4年开始,有三个重要指标又出现新变化。一是全国人均GDP达到1.34万美元,已经很接近世界银行测算的全球人均GDP水平;二是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接近5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三是去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已经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这是中国“赶上时代”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格局随之发生改变。经济增长动力正在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逐步转向以内需和消费为主动力和稳定锚。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正在从出口大国向进出口均衡发展转变,从以吸引外资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加速跃升,服务业向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服务业领域拓展,产业体系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正在从模仿创新走向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构建,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进入“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的后工业化和城市化2.0时代。

  中国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已经形成,高等教育大有可为。

  高等教育的时代变革和历史使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全球化变局下,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发展形态、层次结构、知识生产方式、评价标准、育人模式、治理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重塑大学精神。社会需要精气神,大学更要有精气神;大学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可是如今,频繁刷手机短视频造成的“信息茧房”,让有些人连认识自身、思考自身的能力都开始退化,更不用说思考世界和改变世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极有可能面临角色的两极分化:有人成为机器的“罗盘”,从事创造性思维和复杂决策等高阶活动,主导机器的发展走向;有人可能沦为机器的“从属组件”。如果人活得越来越像机器,而机器却进化得越来越像人,那么人究竟如何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的价值就在于为受教育者塑造最底层的认知逻辑和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扩展尽可能广阔的时空视野。这就需要塑造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致力立德树人。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领域、新事物、新挑战,人们正在陷入迷思,不知道自身的定位,不知道该如何走、走向何方。许多人失去了深度阅读经典的习惯,更不具备观察世界和深度思考的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构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再加上大学过度使用繁复的指标考核,“五唯”顽疾迟迟不能破除,正在消解师者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天职。培养学生健全心智在如今尤为重要,大学要主动担当时代责任。大学老师不仅应该是“经师”,更应该是“人师”,是两者的辩证有机统一。大学要让“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焕发出穿越时代的思想光芒。

  承担创新使命。大学的使命在于创新,大学的魅力更在于创新。如今大语言模型正在引发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催生了规模化的知识整合与交互式的知识调用模式,深刻影响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路径。大学里传统的创新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大学课堂只是知识的复读机,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将丧失大学自身的存在价值,也就仅仅剩下“一纸文凭”。各种类型的大学,专业方向、职能定位、层次结构各不相同,创新的方向、方法和内容也应该各有特色。跨学科交叉综合建构能力就是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是重要的创新。正因如此,大学要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建构新质教育。数智时代,传统的教育形态必将发生重大变革。未来的大学,要依托学、疑、问、答人机互动和循环递进的大语言模型,在老师指导下,把学生从模式化、标准化、灌输式的被动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和交互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物理空间,超越离散知识点,摆脱单一思维模式和思维体系,建构以最强原则性和最大灵活性培养人才,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网络创新联合体,实现数智时代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提升生存素质。大学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多样化发展“接口”。因此要塑造学生生存技能不断迭代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批判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跨界发展能力。大学必须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瞻性、战略性判断,积极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建构专业设置和教学课程内容迭代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适配。在新的时代,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工作过程中,提出问题比背诵知识更重要,综合素质比单一专业更重要,解决难题比简单服从更重要,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比静态掌握一技之长更重要,人类认知能力要与人工智能实现共同进化。

  实现终身学习。“投资于人”,重点在于投资于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大学将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而且是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权利。要充分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打造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数智化课程内容和学习工具,实现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创共享,让终身学习契合产业升级的脉搏,让高等教育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丰盈。终身学习不仅是传递知识、提升技能的工具,更是优化重构代际秩序、激活社会成员思想智慧、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必由之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基于数智技术的全民终身高等教育应该是新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开启高等教育伴随一个人全部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历程的新时代,让学习和培训既成为从业者提升职业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和过程,更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生活方式。

  (本文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在10月23日《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上发表的文章,转载时作者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0-18 12:48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6-25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