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变革
杨振峰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基础教育如何发挥基点作用,支撑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区域和学校如何行动,才能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着力点。
一、推进素养立意课程改革的现实思考
1. 切实解决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
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应试环境的影响,目前的学校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一,课程窄化、深化和异化。我们虽然非常重视课程建设,但是在行动层面仍有这样一些突出问题:课程结构零散、课程目标片面化,课程内容过深、课程评价随意,课程功能偏离全面立德树人方向。课程的窄化还表现为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重视考试科目而忽视其他科目,偏重知识目标而忽视素养培育。其二,质量评价标准单一化、简单化、短视化。目前,评价手段还是以纸笔测试为主,评价目标主要指向短期升学而非学生终身发展,评价内容更多关注学习成绩而非过程表现。其三,学生负担无理、无序、无效。负担包括自选的负担与外加的负担、单一的负担与多样化的负担。有时候,教育给学生的负担是无理、无序、无效的,是违背学生学习规律而肆意增加的负担。
2. 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挑战
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有人将当今时代称为“乌卡时代”,即VUCA时代,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指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时代、境况或者世界。乌卡时代是在科技革命、互联网浪潮、经济危机、地区冲突、全球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乌卡时代,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要迎接不确定性的挑战,就要在各种可能性中寻找走向未来之路。
3. 以教育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要从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出发,寻求破解之路。教育让人告别迷信和迷茫,不懂科学就会迷信,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就会迷茫。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而这样的幸福人生应该是精神上的,尤其要在创新思考、服务社会方面有所体现。因此,我们要用教育的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的世界。教育的确定性从根本任务看就是立德树人,从培养目标看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教育价值看就是要解决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育人与育才有三重意思:作为自然人,要丰富自由;作为社会人,要懂规则、会合作;作为工具人,要能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创造价值。教育就是要把自然人、社会人与工具人的培养统一起来,实现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三者的平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推进素养立意课程改革的区域策略
对于课程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要系统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体制机制,守正创新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上海为例,我们从政府层面就“如何系统谋划”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 研制系列文件,突出指导的专业性
上海市教委研制了一系列文件,突出指导的专业性。例如:印发《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等,明确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与评价、条件保障、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印发针对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关于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新教材使用的替换方案,从规划教学指导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同时,研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性文本,从改革理念、内容要求、教学衔接、评价示例等方面深度解读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施。
2. 强化研究项目引领,形成有效实践路径
改革的实施需要多部门协同攻关,因此,除了文件还要依托一系列项目来推动,这些项目是改革落地的关键。为此,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构建有组织的教学科研,形成有效的实践路径。因此,我们聚焦上海市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双新”实施的关键问题,研制《“双新”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形成有效推进“双新”实施工作的实践路径。围绕项目指南,建立项目招标机制,引领各区各校以及教育研究机构牵头开展项目认领和行动研究,形成“大兵团”“共同体”协同攻关的实践推动范式,攻坚新课程形态、新教学方式、新学习时空等方面的难题。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总结项目成果,依托各种培训会、成果展示会等方式进行推广,有效实现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提升”的跨越。
3. 开展课程实施监测和教学调研,建立改进机制
为确保改革进展顺利、富有成效,我们及时开展课程实时监测和教学调研,建立改进机制。我们开发完善了课程教材监测指标体系与监测工具,开发监测与诊断平台,通过市、区联动,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市、区两级520多个监测点,开展基于实证的监测,形成市级、区级、校级监测报告和各学科监测报告,从资源支持指数、作业设计指数、数字化转型指数、考试规范性指数、校本课程指数等方面提供数据分析图表,帮助各区和学校把握课程改革重点和要点,同时积极提炼区、校有效的课程改革实施策略,再将策略转化为质量管理制度,全面变革区域课堂教学基本样态,推动课程实施。
4. 强化教研专业支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促进基层教师理解课改理念、落实课改要求,我们建立了以教研成果共享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水平为导向的教研员评价机制,组建了由市教研员、区教研员、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构建了分层分类的教师教研培训体系。培训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科骨干研修和教育管理者培训,重点围绕政策文件解读、学校课程方案研制、课程实施与评价重难点解析等内容开展培训;第二阶段是“下沉式”学科培训和学科教学实践培训,建设精品课例,定期开展案例交流、经验分享、专家答疑等;第三阶段是各区组建由区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牵头的学科工作坊,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基于实践的深度研修,形成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工作方法。
5. 优化教学质量评价,加快育人理念转变评价对教学有非常强的撬动作用。
第一,聚焦关键要素的评价。我们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关注学生未来成长,注重学生发展、成长环境、均衡程度和增值发展四个方面的评价。通过增值评价让每所学校焕发活力,让每个孩子获得高质量成长的体验。我们结合课改实际,进一步优化上海市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例如:在考试命题方面,更加聚焦核心素养的测评,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和观念等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素养水平,更加强调开放性、综合性与引领性,逐步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第二,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首先,强化作业设计能力,推进实践类作业、开放类作业等不同类型作业开发研究,探索设计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其次,创新过程性监测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关键问题的提出、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构建了课堂评价的量规和指标,开展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观察。再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评价任务呈现方式,实施评价数据伴随式采集,建立了基于数据的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的精准性。
第三,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应用分析,提升教学改进的针对性,成立研修共同体,对总体情况和单项指标表现相对较弱的区、校进行指导。推动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做好对区域基于评价结果推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建设的指导,强化对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第四,加强考试部门与教研部门的联动。协同开展学情、教情调研,确保考试命题方向和课程标准要求一致,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在教学基本要求、学科评价指南和作业设计等市级文件研制过程中,强调考试部门与教研部门相互听取意见与建议。在考试命题队伍组建上,要求教研部门遴选一定数量的教研人员参加考试命题和审核工作。每年中bet36体育备用后,考试部门会组织开展试卷评价,并面向全市教研人员和基层教师召开考试结果分析会。同时,要求考试命题专业人员要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及时了解教情与学情,保证考试评价贴近基层、符合学情、体现课程标准要求,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功能,又有利于符合实际调动基层学校的改革积极性,确保平稳推动课程改革。
6. 深化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教学新发展
我们针对教师日常教学的五环节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备课、教学和作业辅导开发了三个助手,并对应课前、课中和课后研发三个助手的多个应用场景。备课助手强调智能化内容推送,促进教师开展教材分析、目标编制、活动设计、课件制作,减轻备课负担,优化备课效果。教学助手强调交互体验功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信息传输、互动交流、练习诊断与资源应用,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作业辅导助手强调数据分析精准化,智能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与跟进练习题,促进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3000课时近2.5万个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互动工具、视频、学习单等,累计编制近3万道配合学习指导的示范性的配套练习和跟进练习,实现了优质资源全市共享。此外,我们还开发了大量的认知小助手,实现课程定制,支撑学生个性化学习。
7.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升学生创新实践力
第一,深化科学类学科教学实践研究。针对科学类学科教学的要求,创新课堂实践模式,通过“情境-活动”课堂实践推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课堂上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围绕情境中的学科问题,通过猜想验证、分析判断、阅读反思、运用内化等系列活动,在引导学生建构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聚焦数字赋能、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跨学科知识融通等内容,开展新教材实验培训、数字化实验培训以及场馆使用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类学科教学能力。
第二,汇聚优质科教资源。我们研发了近40门小初高贯通的科创课程,在200余所中小学实施;搭建自主研究孵化平台,做强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优质资源向中小学校敞开;推动“馆校合作”,发挥市级学生素质教育资源平台作用,推出1000余门科学类课程。
第三,搭建实验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我们出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专业(专项)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大赛”“中小学理科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等,提升教师实验教学水平,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同时,将初中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分数纳入初中理化学业水平考试总分,促使初中学校重视实验教学。
第四,夯实科学教育环境建设和装备保障。首先,我们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指南》(含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为科学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推进“新五项标准”三年实施项目建设,重点关注跨学科学习和空间建设;再次,我们创设教学内容、学科特征和设施设备深度融合的学习环境,建设学科教室、学科实验室、科学探究室等。
三、推进素养立意课程改革学校行动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除了要求行政部门进行系统谋划外,还要推动学校动起来、改到实处。学校不改变,课程改革就无法落地。为此,在推进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中,上海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学校改变。
一是转变观念。我们今天做教育,知识不是教得越多越好,越深越行。要转变课程观: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转变知识观:明白知识具有载体性与局限性;转变教学观:要做反复操练的终结者;转变评价观:评价是为了激活与唤醒,而非筛选与贴标签。
二是优化课程。即高质量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聚焦学校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整合,基于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学校的课程创新是以高质量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为前提,体现学校特点,聚焦学校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整合。
三是变革教学。变革教学应抓住两个关键,分别是素养导向的单元设计和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笔者在上海建平中学担任校长期间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双基双高”教学样态,即基于问题、基于情境,高阶思维、高效互动。目前,上海一些学校形成了课堂评价的观察量表,量表包括对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目的就是要让课堂切实发生变化。
四是改革评价。一是要重视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而不只是关注结果。二是不能再用同一把尺子来评价人。我们要思考:学生为什么在小学阶段生动活泼,到了初中后社会情感能力等多项指标却呈现下降趋势?因为我们太喜欢用分数评价他们,损害了他们的自信心、灵动性。三是要读懂每个学生,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发展的指导,走近学生、读懂学生。四是学校要建立教学、作业、考试的一致性。我们常说教学很简单、作业很难、考试更难,为什么不建立一致性?三者一致需要发挥好作业的三个功能,即检测、巩固和发展教学。
五是培训教师。此次课程改革有很多新增内容,即使不是新增内容,教师也要在学科基础逻辑上进行本体性知识的再学习,即“重回大学计划”——不一定真要回到大学,但是要重新学习大学的内容。同时,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也需要加强。
六是开发资源。学校还要开发出更多的资源,包括积极建设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配备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与自主探究活动相匹配的仪器设备,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建设微实验室,提供学生个别学习和开展课题研究的微型学习场所。创新图书馆服务,增加公共开放性学习空间,供学生开展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使校园成为学习乐园。
七是突出重点。突出重点的核心指向是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无论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改革都要把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抓实、抓好。项目化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载体是课程教学。学校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重要的终身学习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和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教育》2025年第1期,原标题《培养未来的人:素养立意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变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