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宋保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4-03-29 11:12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和系统性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才能完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环。立足强国复兴新征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要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有组织科研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探索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以更高站位深刻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意义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通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理应以更高站位深刻认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大学要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一方面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前瞻性谋划、战略性部署和系统性推进,另一方面要以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有力反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一流学科建设。这既是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应有之义,也是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德国的洪堡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高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蓬勃发展之路。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在为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校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切实承担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不仅要在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上持续发力,还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实现价值、赢得优势、成为一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两翼,科技创新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落地生根,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只有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坚持“四个面向”,将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实现产业体系能级跃升的过程,支撑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备基础研究深厚、多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引领的优势,容易产生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力量。但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要瞄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协同各方创新主体加快实现颠覆性、前沿性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形成发展新动能。

  以更大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以“三个聚焦”为抓手,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时代要求,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聚焦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强化高校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一招。一是找准上下对齐发力点。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0—1,1—0”双向发力、上下对齐,强化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双向互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工程技术导向的基础研究,凝练重大集成创新装备和重点共性关键技术方向,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强对重大工程技术蕴含的基本科学问题的凝练,以理论创新带动技术突破。二是完善全链条科技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五位一体的创新链条,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与重大科技项目一体化配置,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创新链的闭环和高效循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有机融合的科研格局。三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着力构建“论文选题紧扣重大问题、科研训练紧跟重大项目、实习实践紧接主机院所”的“三链融通”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加大力度培养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设立技术转移学科,加强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机制创新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藩篱,最大限度调动科技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动力。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断点,探索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制度。二是发挥政策集成效应。运用系统思维,加强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现有改革政策之间的联动,形成改革合力。三是开展全方位转化服务。由高校为科技成果转化“背书”,引导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有组织服务,使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实现精准匹配、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营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要建立全链条循环畅通、全要素覆盖融通的创新生态,实现创新主体的密切协作、创新资源的加速聚集和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一是打造全链条创新平台。联合政府、领军企业、金融机构等建设从科技创新共性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到中试基地再到应用场景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链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二是建设全要素服务体系。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完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载体,高效配置和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实现精准转化孵化产业化。三是搭建全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推动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联合政府、领军企业、社会投资机构等设立研究与概念验证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和产业基金等,实现从投资学科到投资产业的全覆盖。

  以更实举措推动真正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结合自身实际,以更实举措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重大项目聚智攻关,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布局、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双向互动,努力做真科研、真学问、真贡献。持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拧紧产学研用链条,以“三个一”推进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以“三项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三条链路”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以“三个一”推进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树立“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转化理念,实现成果转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转一批”,将科技成果转化与“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全链条部署、一体化配置,推动真正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扶一程”,加强人才、项目、平台的产学研合作,为成果转化提供持续技术支撑。“帮一把”,要注重“投”后赋能,提供资源、政策和投融资对接等增值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西北工业大学践行“三个一”转化理念,将200余项专利作价近4亿元,新增成果转化参股企业40余家,帮助企业融资超20亿元。现有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上市辅导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成果转化企业支撑了多项重点型号任务。

  以“三项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才是最大损失的理念。重点聚焦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活力问题,推进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教师职称评价以及横向结余经费出资入股等三个方面的改革,建立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模式、充分体现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的职称体系以及“技术+现金”的入股机制,着力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西北工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三项改革”(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将全部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单独设置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明确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入股成果转化企业路径,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解除后顾之忧、畅通发展通道、提供资金支持,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在全国复制推广。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得以及时转化,打破国外垄断。

  以“三条链路”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加速器”、四链融合“促进器”作用,强化大学科技园转化、孵化、产业化等核心功能,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小试中试基地、寻找应用场景等,推动更多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技术成熟度3到7级之间的技术成果集聚,贯通技术、平台和服务三条链路,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孵化、产业培育之间的断点,助力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西北工业大学赋予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职能,明确大学科技园统筹管理全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作价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贯通。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先后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全国10家),获评全国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2022年度受国务院表彰“推动创新创业政策落地、促进就业、加强创新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唯一科技园。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使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担时代重任,紧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化基础研究,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作者:宋保维,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西北工业大学 2023-07-15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