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王斌伟:深刻把握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2024-11-08 11:52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深刻把握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王斌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1]。其中,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属于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探寻学生成长之道的基本问题,事关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意义重大。知识学习是学生的本职,使学生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最终能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全面发展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系统深刻理解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内涵要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对于发挥好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讨论“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首先要明晰两个概念所指。在过去的研究和讨论中,有些观点将重视知识学习与应试教育混为一谈,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对立。需要注意的是,知识学习并非获得应试成功的筹码,素质教育也不应轻视知识学习的价值。自20世纪后期以来,提高学生基础学力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教育界把基础学力分为两个侧面:一个是“实体性侧面”,是指通过考试之类的手段容易测定的“显性学力”的侧面;另一个是“功能性侧面”,是思考能力、学习动机之类学力的智慧运作侧面,或者说是“隐性学力”侧面[2]。传统教育以关注“显性学力”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越来越注重引导学生提升社会情感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它们在本质上都属于基础学力的范畴。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学习不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同位的平行概念,而是一个上位概念,包含知识、理解、推理、兴趣、动机、态度等多元要素。我国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在素养导向下表述课程目标,对知识学习的理解是升位的,不是降位的,指向学生在主动活动中形成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人格的综合显现,这种知识观和对知识的界定与国际趋势是一致的[3]。因此,知识学习是指个体对知识进行处理和加工、自身产生持续变化的过程,并非传统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或“纯知识学习”。知识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理论知识、间接知识,也包括基于此转化形成的认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从中不难发现,真正的知识学习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且必然的联系。

  教育思想史上,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观点早有雏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培养“体、智、德”和谐发展,“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善的人”的理想[5]。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系统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条件、手段和途径。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全面发展”既追求知识、情感、意志的均衡发展,又讲究人的道德、智力、体力、个性的共同提高,还有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得到切实保障[7]。落实到教育中,它包括能力性全面、文化性全面、精神性全面三个维度。其中,能力性全面是基础,文化性全面是底色,精神性全面是本质。能力性全面是指人们超越旧分工、自主地培育和发展各方面的才能,个人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文化性全面是指人们超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全方位地进行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形成共同的世界文化,塑造全人类共同价值。精神性全面是指人们超越物质追求,全面地扩展和丰富自身的精神需要,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极大提升[8]。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作出了深刻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9],又多次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

  第一,知识学习是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表述为“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等。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这种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同时,人的道德素质、审美情趣以及社会关系也得到全面的提升。”[11]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人受教育绝不仅仅是单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力、体力、审美情趣、劳动素养等多方面完整的、和谐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做到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12]。知识学习作为直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基础。

  第二,知识学习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主要体现在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上,即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能力。知识学习使人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规律,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知识学习服务于实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13]。知识学习服务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类经由这一过程展示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获得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第三,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马克思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知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感性材料,经过思维的加工形成理性认识(即知识)。实践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推动人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某种理论是否正确和有效。因此,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人们的认识的同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四,知识学习促进人的社会关系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微观层面,知识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关于社会规范、沟通技巧、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社会现象、历史发展、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理解和认知,能够拓宽人的社会视野,增强对不同群体的尊重和包容。在宏观层面,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知识学习则是推动这种变革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不断积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教育实践视野下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共生关系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实践中的关键性问题。自bet36体育备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要求“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来,高等教育界深刻领会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将德育铸魂、智育培根、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炼志的“五育并举”观念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并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新形势新任务也对高校认识和把握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共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服务面向、服务层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个性化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14]。当前,个性十足、彰显个人魅力的“00后”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力军,“05后”学生也开始进入大学生活。高等教育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实现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从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紧跟科技迭代、产业升级趋势,全方位升级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学识扎实、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应对全球化的新动向和新挑战来看,高校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又要根植于本土文化和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基于以上现实要求,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共生关系,应重点把握两者的综合性、兼容性和互动性。

  1.综合性:核心素养和能力导向的底层逻辑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基石。在全球化与科技创新大时代的教育实践中,高等教育被赋予前所未有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任。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看,世界各国重视发展教育,注重教育促进一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生产力功能;而个体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则是注重提升个人能力特别是经济才能。《2024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人类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同理心变得更为关键,应当合理有效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大幅提升人才能力,以全新的方式衡量和提高人的价值创造。基于此,个体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跨文化交流等能力,这些能力显然是综合性的、构成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养。因此,把握综合正是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2.兼容性:关键教育要素同步创新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战略性任务要求打通教育衔接的壁垒,提升教育包容性、公平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在知识学习中,应于课程、教学和评价各个教育要素体现多元、创新和增值,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确保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尽可能获得全面发展。第一,课程体系的兼容性体现为多元。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外,丰富和拓展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多种课程,更加重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第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兼容性体现为创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第三,教育评价的兼容性体现为增值。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推动增值评价改革,基于“最近发展区”评估学生成长发展情况,力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服务。

  3.互动性:“大教育观”的发展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6]。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将人才培养的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范畴,更加注重知识“活用”,要求高校努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全方位适应能力。第一,知识学习是学生进入真实社会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间接知识)的主要场所。高校要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知识学习的体验,帮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第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与社会互动中发生。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相融合,进而形成真实全面的知识体系。这种融合发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学生面对各种问题、挑战和机遇,拓展知识体系,使自身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断提升,进而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人才培养中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并进关系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必须立足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图景架构,结合新时代教育实践新形势,遵循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推进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更好相适应,实现两者协同并进,着力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竞争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1.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协同并进是高校人才培养应当遵循的科学规律

  知识根基不牢,难以成就高水平人才;人才缺乏思想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社会责任心,也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因此,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在高水平人才形成和发展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一,知识学习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根基。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是进行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学生才能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并形成解决方案。同时,跨学科学习以分科学习为基础,走向跨学科联结,最终促进形成整合的知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当前,单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满足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交叉创新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全面发展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共性。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17]高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习、生活活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支撑。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且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丰富的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以应对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劳动技能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丰富学生课外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统一于高水平人才培养实践。一方面,知识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发展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统一于人才培养实践中,才能培养造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2.推进知识学习更好适应全面发展需要

  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立足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并进关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动知识学习更好适应全面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第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实践创新;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及时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的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科研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也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8]。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第四,系统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应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注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审美情操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推动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动力。高校应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9];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管理。

  第六,加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推动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结合的重要途径。要促进高校和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高精尖科研项目,打破学科壁垒,全面提高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含金量。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完善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建设,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引导学生在真实项目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

  面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我们要深刻认识并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共生关系、并进关系。立足我国教育传统优势,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人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本文为广东省社科规划2024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研究基地重点委托课题“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GD24SXZWT02-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斌伟,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载2024年第20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