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常州大学副校长李忠玉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大学的使命与作用、地方高水平高校的定位与发展,以及如何做好有组织科研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常州大学的实践。
地方高校应扎根地方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学科人才优势
中国教育在线:教育强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您看来,在支撑国家和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方面,高校的使命和作用是什么?常州大学是如何做的?
李忠玉:我认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服务和支撑现代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培养。要实现国家、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作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最终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什么?靠人才。人才哪里来?靠教育。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上来。因此,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一所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地方高校来说,如何培养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才,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地方高校有属于自己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诉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依托当地资源,培养的人才和创造的成果也应主要服务于地方发展需求,办学定位应以立足地方、彰显应用为鲜明特色。
我们常州大学成立于1978年,是应中国石化工业发展需要而生,为服务地方发展而兴的。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常州大学办学45年以来,始终想地方之所想、急地方之所急、应地方之所需,坚持立足地方、服务行业,以服务国家改革开放重大项目和地方石化产业发展为初心,积极将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江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框架和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常州大学副校长李忠玉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
中国教育在线:常州大学作为行业特色型的地方高校,以及江苏省的高水平建设高校,首先要为江苏省、常州市的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行业转型需求做好服务。
李忠玉:是的。作为地方高校,近年来,常州大学为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变革,满足江苏特点、苏南特色的新型制造体系的产业需求,革新办学理念,全力推进产教融合以及专业、课程、教材等优质资源平台建设,着力实施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努力走出一条常大特色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发展之路。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江苏省和常州市的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布局,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比如,学校紧扣江苏“强富美高”的建设目标,着眼于服务整个常州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常州市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在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以及现代新能源产业等领域,通过组织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了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了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目前,学校已布局建设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中以科创学院、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低碳信创产业学院等5个跨学科交叉融合、校政企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4个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
“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签约暨揭牌仪式
2017年,为响应常州市新型大数据产业体系人才需求,我们创建了江苏省本科高校首个大数据产业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bet36体育备用;年,为支撑常州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高水平发展,助力常州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我们与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就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创办了机器人产业学院。
2023年年初,常州市政府提出了把常州建设为“新能源之都”的产业升级目标。常州大学也顺势而为,成立了能源低碳信创产业学院。并牵头成立了“常州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此为载体,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作用,围绕新能源产业需要优化办学资源,加强新能源领域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目前,我们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调整,以及整个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都聚焦于常州的“新能源之都”建设。
中国教育在线:常州市“新能源之都”的发展方向,与常州大学本身的优势和特色也非常契合。
李忠玉:对,常州大学本身就是具有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院校。传统的化石能源是石油,如何把传统的化石能源转为现在所需的清洁能源、绿色能源,我们现在也在进行一些探索,包括技术上的转化调整和创新,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之,我认为地方高校应扎根地方,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充分发挥高校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人才优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常州大学也将继续围绕建设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继续深化改革、协同创新,积极为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常州大学
加强有组织科研 以需求为导向
提前谋划 主动作为
中国教育在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科研工作的改革和落地是非常重要的。您认为当前高校应如何通过“有组织科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常州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忠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就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高等学校在新时代下的科研工作锚定了目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加强有组织科研是高校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以“四个面向”为指导,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通过有组织科研,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主战场,服务人民生命健康。
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以问题和需求为牵引,以重大技术为驱动,带动科研平台搭建、科研组织模式变革和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潜力、提升创新效能。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与之前相比,“有组织科研”需要从四个方面做一些转变。在项目组织上,要由原先的“单打独斗式”和“被动接单式”向跨组织的、多元协同的,主动谋划和主动服务的“科研共同体”转变;在平台建设上,要由原先的“自由生长式”转向“定向培育式”;在团队建设上,从“戴帽子”向“重实战”转变;在支撑引导上,从“资源引导”向“综合施策”转变。以前的传统科研模式类似于“接单式”,企业有需求我们就把它接过来。现在,高校则要主动肩负起服务产业行业发展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为产业行业提前谋划,提前服务,提前对接,主动作为。这是对原有科研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
就常州大学而言,加强有组织科研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常州大学因石油石化而建,也因石油石化而兴,是一个行业院校。近几年,我们依托自身行业优势,在有组织科研方面,聚焦于整个石油石化行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科研攻关,构建了“产学研用”融合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比如,2021年9月,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一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在组织方式上,通过设立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联合体办公室等相关机构,加强了高校和行业之间的联系与协同。创新联合体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的原则,重点瞄准中国石油增储上产、炼化转型升级、安全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围绕原创性理论问题及石油行业重大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一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
总之,高校要承担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与突破的责任担当。有组织科研的目标是要解决重大创新问题,解决产业行业如何提升竞争力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多方协同,跨学科、跨单位、跨组织构建一个科研共同体,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资源形成有效合力,将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作为主攻方向,发挥自由探索优势和自身特色,系统布局重大科研平台,来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需求或者“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产业行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常州大学校园风光
(以上为常州大学副校长李忠玉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的访谈实录)
文字整理:周上杰、杨菲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